徐燕霞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魁园小学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从具体化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阶段,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对于学生的要求也会更深一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知识点可能会很难理解,加上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特征限制,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问题,下面,本文就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展开具体叙述,具体讲解趣味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 数学 趣味化 教学策略
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教师要十分重视这门学科的教学工作。但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比较显著的是教学内容沉闷死板,小学生普遍缺乏数学学习兴趣。针对这一教学问题,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趣味化”的教学策略,丰富数学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深入解读数学教材,并合理融入趣味元素,从而让趣味化教学引领数学课堂走向高效。
一、结合生活迁移知识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与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小学阶段是学生各方面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然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注意力很难长时间的集中到课堂上来。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逐渐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与理解能力[4]。每个人都有其丰富、独特的生活经验,即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十分有限,但是与陌生的知识相比,学生更愿意接触与生活有关的内容。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迁移知识,不断增强知识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教学“圆的认识”为例,在课堂上,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学生给出了车轮、水桶、碗等多种答案。紧接着,笔者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将这些东西做成圆形的,做成圆形的好处在哪?由此让学生自主讨论,教学效果很好。这就说明利用生活中熟知的事物引入教学内容,一方面能够减弱学生的抗拒心理,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习变得不再枯燥。
二、游戏纳入课堂教学
谈及趣味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最为有趣,最具有吸引力的莫过于游戏了。如果让一个小学生在游戏和数学学习二者之间进行选择,小学生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进行游戏。既然游戏对于小学生具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教师不妨顺应学生的天性,将数学教学同游戏相结合,开展“趣味性”的数学教学活动。实践证明,将游戏纳入数学课堂能够改变以往沉闷的教学环境,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
比如在学习二年级数学《乘法口诀》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通关游戏,将1-9的乘法口诀设为九个级别,学生从第一级即1的乘法开始答题升级,如果答对升到第二级,答错就仍然退回第一级,如此类推。为了最大化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不妨将学生分组竞争,并在通关游戏中加入“抢答”环节,营造竞争氛围。“抢答”设置在最后,答对分数翻倍,答错扣除一定的分数,但“抢答”的题目难度较大。学生在不断的前进后退的通关过程中,不断的重复乘法口诀的内容,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乘法口诀的内容。尤其是增加了“抢答”环节,每一小组都集中精神,参与抢答,争取小组胜出。类似这样的通关竞技游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会使得学生将数学课程想象为一个需要打败的对手,不断的对其发出挑战,并且不胜出决不放弃。在这样的充满斗志的数学竞技游戏中,小学生会发现数学课程进行的很快,看似复杂的数学难题在自己通关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解决了,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采用童话故事形式
小学生的心理正处于发育时期, 自我管理意识较弱, 学习时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兴趣的影响。如果教师提出的应用题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 接下来的教学效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内容的吸引力, 从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对于学生来说, 童话故事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教师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 可以采用讲童话故事的形式, 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千克、克、吨”的时候, 学生对于千克与克之间的转换关系较容易理解和记住, 但对于千克与吨之间的转换关系记忆起来有些吃力。于是, 我用讲故事的方式提出了一个问题:牛伯伯、马叔叔、熊大哥和鹿妹妹一起去参加森林运动会, 中途遇到了一座小桥, 小桥有一块提示板, 上面写着“限重1吨”, 已知牛伯伯重500千克, 马叔叔重300千克, 熊大哥重400千克, 鹿妹妹重200千克。请大家想一想, 他们能一起过桥吗?如果不能的话, 请你为他们设计出过桥的方案。这种带有童话故事风格的题目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积极地进行计算, 认真地进行方案的设计, 有的学生在计算的时候, 还画出四个动物的模样, 并分别标注重量, 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孙悟空、小矮人、熊大熊二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进行应用题的设计, 以提高应用题教学的趣味性, 促使学生产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动力。
四、课后作业具有趣味性
数学作业是教师去检查和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小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和完成的质量,教师就需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丰富的数学作业形式,提高作业的趣味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能够愿意做作业、乐于做作业,从而避免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
第一种,分层次性的设计作业。数学家庭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更是为了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的作业安排上,要从简单到难的逐步进行展开。比如,在学生学习到长方形知识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长方形的物件,观察它的特点,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第二种,“体验式”作业的设计。这种作业模式,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更加真实的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并且能够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在学习到“面积”的概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测量自己的课桌,测量自己的床等,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面积概念。第三种,设计“绘画式”的作业模式。小学生在活泼好动时期,都是很喜欢画画的,在教学中,遇到一些平面图形的知识时,可以让同学们都亲自动笔画一画,这样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参与感,也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直观性。数学作业的布置要注重生活化,比如:在学生接触数学加减法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家孩子那个的陪同下,去超市尝试自己买一些东西,然后自己计算应该找零多少,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提高计算能力。
总之,教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地采用趣味性教学,这样不断地来提高学生们的课堂积极性,同时更要把握好课堂上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要做到抓住重点的同时,具有突破难点的潜能,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点的前提下,做好重点、难点的学习。另外,在此基础之上,要将教材内容讲出新意,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当地活跃课堂气氛,让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活泼生动起来。
参考文献:
[1]梁玮.试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才智,2018,(12):159.
[2] 曹复银.探究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关爱明天, 2016, (5) :271-272.
[3]梁莲华.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设计策略分析[J].数学教学通讯,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