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化的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6/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5期   作者: 石礼南
[导读] 物理作为一门具有探究意义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融入到实践中
        石礼南
        广西省贵港市平南县?平南县龚州中学
        摘要:物理作为一门具有探究意义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并且引导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作为融合专业内容与实验过程的学科,其在培养学生理科思维上具有重要作用,而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物理学科的分值也相应提升,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物理教师就应结合实验教学的模式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进而为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发展趋势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中物理 实验化 教学研究
引言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物理课程的开设和语数外相比课程量明显少的多,并且物理课程仅仅只局限于教室。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逐渐地提升学生物理实验操作的兴趣,尝试去转变传统的讲授模式,让物理实验课程变得丰富多彩。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把重心放在学生的需求上,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在物理实验课上自主地理解物理实验知识,发现实验相关的问题,并且尝试自主解决问题。
一、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研究发现,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师很少会通过物理实验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这就导致学生对物理教材中涉及的实验了解不足,动手能力较弱。而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开展物理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高中物理考试内容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包含实验操作方面的知识要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部分物理教师若忽视物理实验,不重视对物理实验操作知识要点的讲解,将导致学生在考试中面临实验操作类试题出现手足无措的现象,无形之中增加学生对实验操作类题目的恐惧感,不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再次,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物理考试成绩,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而物理实验涉及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涉及实验过程的设计与操作,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高中物理实验化的教学现状
        (一)对物理实验的重视力度不足
        在新课程标准确立的背景下,教师需要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但部分教师更加注重于物理教材内容以及物理练习题的讲解,使得实验教学的课时出现不足的现象,因此将不利于物理实验教学的开展。其次,则是部分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让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认知物理原理,进而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当前,部分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少多样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来自“应试教育”,受其负面影响,部分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习惯于单纯讲解实验方法、内容、原理以及目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实验知识,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很少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对物理实验原理一知半解,不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三、高中物理实验化教学的策略
        (一)突出高中生的主体地位
        物理实验教学要想顺利进行,就要更新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推动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参与物理实验教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开展“物体的变速运动”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指导学生动手设计、制作相关的实验模型,然后分小组开展物理实验,让学生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详细了解,充分理解实验原理。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打点计时器具体运动轨迹的分析,获得一个完整的物理实验结果。这样的教学措施能够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实验内容的理解。
        (二)结合生活情境
        物理就是靠物来说理,它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抽象出物理概念、物理模型等,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电的发现和使用使整个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这些自然生活场景都与物理电磁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虽然有串并联电路以及磁场的知识基础,但对电磁学知识的了理解不够深入,电磁感应现象更是一知半解。因此,教师应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让学生明白物理实验并不是一种理想化的实验,得出来的数据也不是课本上那么的完美,而是紧紧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利用自己掌握的物理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种的教学方式,使得物理的实验教学充满更多的可能性与趣味性,让学生作为主人公以第一视角体验生活情境,进行实验,不仅仅能够拓宽知识面,而且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其实是一门真实应用生活的科学。
(三)推进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
        要想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积极性,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物理教师就需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构建一个多样化的教学体系。例如,教学“力的作用”一课时,高中物理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教学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物理情境,接着提出一系列相关物理实验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力的作用”实验操作,最后结合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点评,解决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物理实验操作能力,深化学生对物理实验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后续物理实验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四)深度探索实验,激发创新意识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转变传统的“应试思维”,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模式转变为“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而更好地提升整体的科学素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以及学习能力需要可以从物理实验中得到优化发展,也唯有在实验中进行主动探索,才能更好帮助学生提高其科学精神,使其具备学习的优良品质。在物理实验中,教师可以开展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即只给学生实验的主题,实验的方案和流程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例如:在学习“传感器的应用实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的实验主题,并基于传感器实验的特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层层深入,对物理知识进行深层次探究。而这种开放式的实验设计,使得学生能够基于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实验设计,同时也能让学生有更加充足的思考、创新空间,例如部分学生可以将传感器的实验转换为“光敏电阻”主题进行研究,进而使得学生的实验目的和内容顺利展开,而部分学生则是利用传感器设计的原理设计相关的声控灯等物件,使得实验探究的方向更加多元化。
结束语
        对于实验化的教学,教师应大胆突破,勇于创新,将物理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联系在一起,离开书本,走出课堂,把物理实验看作是一场生活的修行与历练。教师在前面做一个引导者,让学生用自己的慧眼,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观察、思考、探索、验证。树立学生正确的物理观念,培养学生高度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赵星.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初探[J].智力,2020(33):113-114.
[2]林碧旺.如何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3]郭傲.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22):106.
[4]王福波.关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高中数理化,2020(14):44.
[5]方华朝.浅谈高中物理实验的优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20(18):170-1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