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县行政审批服务局 山东德州 253200
摘要:就目前来看,农业依然在国民经济总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尽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目标,推动生态文明社会主义建设进程,需紧抓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建立起生态农业新模式。生态农业需在保护周边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稳定提升农作物产量的质量,因此应研发出更加先进的植物保护核心技术,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控制农药及化肥用量。本文就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核心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农业;植物保护;核心技术
1植物保护的必要性
绿色农业是新时代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赢得生存,除了要发展农业经济,并且还需要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变陈旧的农业种植模式。综合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充分利用当代先进技术,以实现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通过植物保护技术能够很好地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结合各种农作物间的差异性科学进行植物保护,在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消耗的基础上,避免出现资源浪费。对于农业种植当中存在的病虫害问题,应该合理利用植物保护技术,最大限度地控制病虫害的影响,加快植物健康成长。在以往的农业种植期间,通常是选择喷洒农药的方式,防止农药在使用以后,影响农作物产量,同时农作物的质量还得以保证。采取植物保护技术的农产品,其更加具有绿色环保,极大地增强了农作物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核心技术
2.1光诱技术
光诱技术是当前生态农业中常用的一种植物保护新技术,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产品为频振式杀虫灯,这种装置联合应用了光、波、色、味四种诱杀方式,将害虫聚集在一起集中消灭。频振式杀虫灯的主要元件为频振灯管、高压电网,频振灯管可发出特定频率光波,引诱害虫前来,同时装置可发射声波,干扰害虫的活动周期,且其灯壳为黄色,夜间装置打开发出黄绿色光芒,利用了害虫的趋光性,大量害虫被诱导而来,在灯管周围飞行,会被高压电网杀死或击昏,进入接虫袋内,如若接虫袋内有活虫,会释放出性信息素,诱导同类昆虫前来,实现性诱[3]。频振式杀虫灯杀虫种类广,对于大多数直翅目、半翅目、鞘翅目类虫害具有显著捕杀效果,比如说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银纹夜蛾、小绿叶蝉、黑刺粉虱、潜叶蛾、黄条跳甲、烟青虫、金龟子、蝼蛄等,科学研究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未放置频振式杀虫灯的区域,虫卵数量为28颗/百株,而放置了频振式杀虫灯的区域,虫卵数量为12颗/百株,由此可见其对于害虫的捕杀效果。整体而言,这类植物保护新型技术装置,具有诱杀力强、对益虫影响小、操作便捷、成本低的优点,且随着技术装置的改进,人们改变了高压电网的杀伤力,将害虫击伤而非杀死,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色诱的功效,杀灭更多的害虫。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植物保护站会根据病虫害监测所得信息,选择合适装置,在4月中旬装灯,10月撤灯,每日21点至次日凌晨四点开灯,诱杀害虫。
2.2色诱技术
害虫普遍具有趋黄性,色诱技术应用黄板诱杀害虫,正是基于这一原理。色诱技术是一种物理杀虫方法,由于黄板具有成本低、可控性强的优点,被普遍应用于蔬菜种植区、果园、茶园、花圃苗房等农业生产区域,对于潜叶蝇、蚜虫、粉虱、蓟马、斑潜蝇、梨茎蜂、黑翅粉虱、黄曲条跳甲、茶小绿叶蝉等害虫均具有良好的捕杀效果。虫害发生初期,找到虫害集中发生区域,悬挂黄板,板面以东西方向为宜,在低矮的蔬菜、瓜类作物种植区域,黄板底边与作物垂直距离控制为15~20cm,如若在搭架作物种植区,黄板顺行挂设于两行间,用树枝或木棍将黄板支撑起来,布设成棋盘的形状,这样捕杀效果才足够好。
黄板粘性极强,杀虫效率高,可重复利用,可用于虫害预防、治理及监测中,预防虫害时,黄板设置密度为15~20块/667m2 20cm×30cm粘虫板,治理虫害时,黄板设置密度为45块/667m2以上20cm×30cm粘虫板,监测虫害时,每标准棚设置1~2块粘虫板。
2.3性诱技术
性诱技术是一项通过性信息素释放,干扰雄性害虫与雌性害虫交配,改变种群性别比例,从而减少虫卵产量,降低幼虫繁殖数量的植物保护新技术。夏末秋初,虫害处于频繁活动时期,进行交配、繁殖等生理活动,在这一阶段,人们可以应用性诱剂,干扰害虫的交配,减少幼虫的产生,并针对相关害虫进行杀灭处理。科学研究表明,在甘蓝、甘蔗等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小菜蛾泛滥,投放1个性引诱剂芯,即可诱杀成虫850多头,虫害防治效果显著;在斜纹夜蛾的防治中,投放1个性引诱剂芯,即可诱杀成虫约380头,效果可观;在粮食种植产区域,小菜蛾、烟青虫泛滥,投放性诱剂,可获得理想的虫害防治效果。在以往,害虫防治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其效果并不理想,性诱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改变了这一局面,以食心虫的防治为例,采用传统植物保护技术,费用高,捕杀效果不佳,且存在药物残留的情况,而应用性诱技术,一年投放3次性引诱剂芯,即可获得理想效果,成本低廉,操作简便,对于益虫影响小,与当前生态农业保护环境、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的理念相符。
2.4防虫网阻隔技术
防虫网阻隔技术是一种当前农业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物理防虫技术,可有效降低产害虫繁殖率,减少农作物生产区域内害虫的数量,减少害虫对于农作物的破坏,植物保护效果显著。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种植区域布局,在合理位置设置防虫网,阻断烟粉虱、蚜虫等害虫前进线路,进而使农作物得到有效保护。同时,防虫网有出风口,能够调节空气流动,高温时节可进行排风,促进空气流动,带走大量的热量,确保种植区域内温度保持在适宜范围,降低炭疽病、软腐病等病害的发生,确保农业生产效益。在防虫网阻隔技术应用过程中,常选用由高密度聚乙烯(PE)制成的22目防虫网,如若是防治烟粉虱等体积较小的害虫,最好选用30目及以上防虫网,确保防虫害效果。
2.5农业耕种技术
农业耕种技术也是植物保护核心技术的重要分支,需要切实提升农作物在后期生长期间的抗逆性以及存活率。在使用农业耕种技术期间,需要采用轮换种植方式,避免一种某作物在同一地区长期种植,导致土壤营养成分快速流失问题出现。在农作物轮种期间,需要以生态多样性的原则,确保选择的农作物能够充分利用当地土壤条件及其内部养分,保障农作物高效高质生长。
2.6培肥技术
为最大限度提升农作物产量,在将植物保护核心技术应用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还需使用科学的培肥技术,降低合成肥料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栽培肥技术使用期间关注土壤内部微生物活力,注重使用各类有机养料与肥料,为植物营造出更加良好的土壤生长环境,增强植物自身的抗逆能力。
3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为切实提升生态农业综合效益,需充分认识到应用并发展植物保护核心技术的积极作用,加强植物保护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力度。扩大关于植物保护核心技术的宣传覆盖面,完善现有生态农业建设体系,培育出更加优异的农作物新品种,确保植物保护核心技术能够得到高质高效应用,在尽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目标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庄军召.植物保护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河南农业,2016(14):124.
[2]李圣强.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的核心技术及具体方式探寻[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2):25.
[3]周娟.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的核心技术及措施[J].吉林农业,2019(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