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县众鑫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浙江丽水 3238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运输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运输道路的使用率在不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道路所承受的荷载量在不断增加,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道路路基与路面病害情况的发生。目前,相关部门在道路建设中已经投入了一定的经济支持,但是在施工工程的实际进行中,对路基路面的危害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使道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危害,对工程的后续使用和价值延续造成不利影响,降低道路的使用价值,出现了较多安全隐患。
关键词:公路;路基路面;病害;预防策略
1公路工程施工中路基路面病害原因
1.1路面不平整
路面不平整是指路面出现凹凸不平等不平整的现象。在实际的公路施工中,路面不平整的问题主要出现在采用沥青材料施工的公路中。如果公路路面出现不平整问题,会对车辆的行驶速度和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而造成路面出现不平整的原因主要在于公路施工过程中沥青材料混合比例控制不合理。例如,当施工使用的沥青中油石材料过多,就会出现路面凸起的情况,而如果油石材料过少,就会导致路面出现松散,产生凹陷。另外,如果沥青中水的含量控制不合理,也会引起路面出现不平整的问题。
1.2沉降
路基沉降被定义为路基和与其相连接的路面形成近乎垂直的下沉现象。造成路基出现沉降病害的因素并不唯一,比如水损坏、路堤碾压密实度不达标,特别是未能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处理填挖交界位置、湿软路段处理不完全等,以致施工结束后出现肉眼清晰可见的沉降问题。还可能是V型或U型沟的填方施工阶段,因坡积层于土石界面出现滑移,诱导路基整体滑移与出现沉陷问题。
针对路基沉降问题,若在施工阶段发生时,应即可进行返修处理。若沉降量不大时,则建议使用补强措施加以处置,复合地基有较广泛应用,常见的有灰土挤密桩、干拌碎石及干拌水泥碎石桩等。对于V型或U型沟填方段路基沉陷问题,先要组织人力建设盲沟等排水设施进行有效排水,而后整体挖除湿软的填料,随即回填符合设计要求的新型填料。也可以结合工况,酌情选用注浆法、旋喷桩等处置沉陷问题。
1.3路基变形的现象
路基变形大多数是发生在道路竣工开始通车以后,在工程竣工后检查,发现有些公路路面不平,在路面上出现坑洞和路面下沉的情况。实际上,在道路刚刚竣工之初,所有的道路都是平坦的,通车一段时间后路面出现变形下沉,导致路基变形下沉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施工措施不当,比如施工时分层太厚、含水量没有控制好、对密实度控制不够等原因引起路基变形。第二,施工单位在原材料选择过程中不认真细致,导致材料质量出现问题。施工团队使用质量不达标的、过期的、已经失效的、压缩系数过大的材料,甚至使用高塑性黏土和生活垃圾,导致了路基变形。第三,公路在竣工使用后,人为破坏因素导致了路基变形。在运营过程中超重、超载,对路面和路基负荷过大,公路遭到重压而变形。
2公路施工中路基路面病害问题的预防措施
2.1规范公路施工管理
施工方要结合公路施工现场环境和公路施工要求,对路基路面使用的要求进行规范化、清晰化的管理,避免因为管理疏忽或管理不到位引起路基路面病害问题的产生。在路基基层施工前,应先检查下一结构层的施工质量,一旦发现结构层存在松散、重度离析等情况,要及时进行返工修正。对于施工中发现的路基开裂部位,应进行封闭性的处理,以彻底消除开裂部位的结构性问题。在路面施工时,一旦发现路面存在不平整的问题,要使用击实方法成型混合料试件,以确保路面的平整性,如果路面的裂缝较细且数量不多,则可以先使用水冲的方法对裂缝进行冲洗,然后使用水泥浆进行抹补,如果裂缝较大,则应凿去裂缝的薄弱部位,然后再进行施工。
2.2裂缝防治
裂缝为路面常见的一种病害,“局部龟裂”是其常见表现。裂缝有横向、纵向、块状裂缝和龟裂等之分。针对路面裂缝的成因,主要有: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路面出现有破坏性的裂痕,其隶属于荷载性裂缝;昼夜温度明显波动,在温度改变因素作用下而出现的裂缝,即是温度裂缝,其为非荷载性裂缝;基层裂缝对面层开裂过程也会起到诱导作用,在这样的工况下,面层上出现裂缝被定义为反射裂缝。
封缝、灌缝及贴缝是当下治理道路路面裂缝问题的常用方法,相比之下,灌缝的应用频率更高。既往有工程实践表明,灌缝法能更好的改善道路路面的使用性能,贴缝用于基层与横断面状况较好的工况中表现出而更好效能,而封缝适合于因沥青老化而形成的裂缝与渗水较严重的路段。针对温度裂缝,可以从技术与材料两个方面加以治理,先要加大水泥与水煤灰类型的控制,确保其和施工技术紧密结合,推荐选用高效的减水剂,严格筛选混凝土集料内粒径较大的颗粒,结合实验分析结果,保证于相应温度下混凝土配比的科学性,有益于减少路面裂缝问题发生率。
2.3对边坡的防护和塌陷的治理
对边坡的防护,首先,结合当地环境,不同的地域应采取不同措施,护面墙的防护、锚杆防护、土工合成材料防护等手段也应结合实际情况。其次,注重工程治理的情况下还应注重植被的防护。植被的防护是一种长远的措施,其可以改善环境、美化公路、固结和稳定边坡,强有力的保护路基稳定性。
对于在道路工程中边坡塌陷的治理。首先,应对该道路进行加固,可以采用石头防护、墙体防护等材料,对存在安全隐患较大的路基旁的坡土进行处理。其次,采取植物加固的方式进行处理,使用植物作为加固材料,可抑制道路周围水的流速和雨水对道路的冲刷力度,改善雨水较多地区的水土流失的地质情况。对于路基塌陷的现象进行治理,如果塌陷深度在10m以内,可以用科学的应用粉喷桩进行改善,但须明确材料的含水量和固化剂的用量等。
2.4合理设计路基路面排水系统
排水性能直接影响路基路面中的含水量,进而影响路基路面的结实度。在施工前,施工方要在调研施工环境的基础上,对公路的路基路面排水系统进行科学设计,确保路基路面内部的积水能够顺利地排泄出去。同时,要将路基路面的排水系统与桥涵构造物等地面排水系统相联通,确保路基路面排出的水能够被真正引流。
2.5车辙
车辙即车辆通行后于路面上遗留下的凹槽,属于永久性变形,恢复的概率极低。路面车辙有失稳型、结构型、压密型与磨耗型之分,前两种类型较为常见。路面车辙病害通常是多种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因素包括原材料、级配与施工工艺等,温度、车辆荷载是常见的外部因素。
2.6注重公路边坡的防护
边坡是路基路面的脆弱部位,会因为自然性原因而出现老化等情况。为防止边坡老化造成的路基滑坡现象的发生,施工方要在施工过程中对边坡进行必要的防护。对于可能发生滑坡现象的路基部位,可以采用设置抗滑桩、挡土墙、灌浆等方法,对路基部位进行加固,防范下滑风险。对于无法使用植物进行防护的部位,可以通过修筑防护墙、垒砌防护栏等配套工程建设来进行路基的防护,有效防止公路路基出现边坡下滑现象。
结论
道路工程使用及使用过程中,路基、路面经常会出现病害,若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妥当,病害不断发展、恶化,对道路工程运营安全性将会构成严重威胁。故而,在现实工作中,应深度分析各类型病害的成因,予以针对性的治理方法,将病害对路基路面形成的侵害降至最低,为我国交通行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温立影.地方公路路面病害处治探讨[J].山东交通科技,2018(05):65-67.
[2]熊杰.浅谈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分析及应对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9(50):27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