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交投项目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商洛市 726000
摘要:在“互联互通”战略理念的正确引导下,中国国内数个省市及自治区之间加快道路工程的建设脚步,持续完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格局。但道路工程使用过程中,受地质、气候条件及车辆载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滋生出较多的病害问题,其不仅会降低道路的使用价值,增加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道路工程的治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在日常治理与施工阶段应加强分析,提升道路项目的实用性,减少投用后期维护成本。
关键词:道路工程;常见病害;治理对策
道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设施,是保障和促进道路交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逐渐成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点内容。而对于道路施工而言,除了要关注道路施工进度外,还要对道路施工的质量给予足够的关注,以保障道路的使用质量和效果。在道路质量管理中,路基路面的病害预防是关键。然而,受施工环境、施工材料、施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道路施工中路基路面发生病害的可能性也在明显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施工主体有必要对道路工程施工中路基路面病害的发生及预防策略进行实践性的研究探讨,以提高道路施工过程中病害问题的预防效果,确保道路施工的质量。
1道路路基常见病害与治理对策
1.1翻浆
1.1.1病害原因
在较寒冷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冻土融解,路基的实际含水率提高,强度明显跌落,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路基很可能滋生出软弹、外溢泥浆等病害,诱导路面破裂过程。在非冰冻地区的多雨季节,如果路面的密水性偏差,则路面上水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将会渗入到路基,也会增加路基的实际含水量,强度下降,出现翻浆。针对路基翻浆病害的成因,主要有水、路面施工建设、交通流量、土质条件、气候温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1.1.2治理对策
为治理这一病害,可以采用如下对策:(1)针对冰冻地春融形成的翻浆,先组织人力挖除翻浆路段,而后回填适量片石或者砂砾,再敷设单层土工膜,最后铺筑路基与路面。以上治理方法操作过程简易、成效明显,适用于二级及其以下的路段,针对一级公路及高速公路,在不干扰正常通车活动的前期下,也可酌情使用。(2)针对非冰冻区由于路面渗水引起的翻浆问题,先挖除翻浆路段,而后布设石灰挤密桩,随即填筑无机结合料,最后按照规范要求铺筑路基与路面。
1.2沉降
1.2.1沉降原因
路基沉降被定义为路基和与其相连接的路面形成近乎垂直的下沉现象。造成路基出现沉降病害的因素并不唯一,比如水损坏、路堤碾压密实度不达标,特别是未能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处理填挖交界位置、湿软路段处理不完全等,以致施工结束后出现肉眼清晰可见的沉降问题。还可能是V型或U型沟的填方施工阶段,因坡积层于土石界面出现滑移,诱导路基整体滑移与出现沉陷问题。
1.2.2治理对策
针对路基沉降问题,若在施工阶段发生时,应即可进行返修处理。若沉降量不大时,则建议使用补强措施加以处置,复合地基有较广泛应用,常见的有灰土挤密桩、干拌碎石及干拌水泥碎石桩等。对于V型或U型沟填方段路基沉陷问题,先要组织人力建设盲沟等排水设施进行有效排水,而后整体挖除湿软的填料,随即回填符合设计要求的新型填料。也可以结合工况,酌情选用注浆法、旋喷桩等处置沉陷问题。
1.3边坡滑塌
1.3.2边坡滑塌原因
滑塌是当下国内道路工程较严重的一种路基病害,边坡滑塌主要有塌方、滑坡之分,尽管土质疏松是诱发塌方、滑坡的主要因素,但是两者也存在一定区别,其中塌方的成因主要是建设活动中施工方法不规范与水损坏;而不良地质的破坏作用是滑坡病害的主要成因。
大部分情况下,土质疏松且雨水频繁的区域道路工程路基塌方、滑坡事件发生的风险更高,土质疏松自身就是诱发滑坡病害的因素,外加雨水的冲击作用,进一步削弱了土质的承压能力,进而诱导整个路面土体顺沿某个滑动面朝下滑落,最后破坏路基。
1.3.2治理对策
当下,边坡防护施工可供选择的措施方法较多,应秉持因地制宜、节约成本、就地取材、防治联合原则。植被固面、路基排水是最常用的方法,植被固面即利用砖、石、混凝土等修砌成有一定装饰功能的框格,于框格内栽种适宜植物,植被能对原本疏松的土壤起到加固作用,降低水对边坡的冲刷作用,起到固定与保护坡面的作用、地面、路面及地下排水时最常用的排水方法,其能减轻水对路基的侵蚀作用,增强路基的稳固性,优化项目建设质量,使用道路工程投用阶段规避边坡滑塌病害。
2路面常见病害和治理对策
2.1裂缝
2.1.1裂缝原因
沥青路面出现的裂缝可以分为两个类型,首先是荷载型裂缝,简单来讲就是因为行车荷载过重所引起的,因为沥青路面的下层一般都是半刚性的,其强度是相对固定的,因此在车轮的重荷载压力下会造成底层出现裂缝,在日积月累之后裂缝会慢慢地扩大延伸,然后出现道路的表面。其次是非荷载型裂缝,这种裂缝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温度,当温度比较低时沥青会进行收缩,而当收缩的范围超过沥青的抗拉强度之后就会出现裂缝。当然这种裂缝一般都是横向的,并且易发时间在冬季。
2.1.2治理对策
封缝、灌缝及贴缝是当下治理道路路面裂缝问题的常用方法,相比之下,灌缝的应用频率更高。既往有工程实践表明,灌缝法能更好的改善道路路面的使用性能,贴缝用于基层与横断面状况较好的工况中表现出而更好效能,而封缝适合于因沥青老化而形成的裂缝与渗水较严重的路段。针对温度裂缝,可以从技术与材料两个方面加以治理,先要加大水泥与水煤灰类型的控制,确保其和施工技术紧密结合,推荐选用高效的减水剂,严格筛选混凝土集料内粒径较大的颗粒,结合实验分析结果,保证于相应温度下混凝土配比的科学性,有益于减少路面裂缝问题发生率。
2.2车辙
2.2.1车辙原因
车辙是路面病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路面沿着车轮行进反向出现凹陷。而造成车辙出现的主要因素有很多个方面,首先是混合料的质量不足,因此造成路面的承载量大幅度下降,当超载荷的车多次形式之后就会形成车辙;其次是自然环境以及交通条件,车流量特别大的地方,形成车辙的概率就会增加很多;还有就是施工因素也会造成车辙的产生,毕竟很多施工过程中对于沥青的温度没有进行很好的把握,还有就是混合料的比例有问题也会造成车辙的出现。
2.2.2治理对策
抗车辙能力主要的原因在沥青混合料的粘度以及弹性上,而混合料粘度的影响因素就是问题。所以在具体的施工中应该选用粘度比较高的沥青,然后在其中再掺入各种的改性剂,这可以有效地降低沥青粘度变化的范围,使得温度对于路面抗车辙能力的影响降到最低。其次,利用树脂或者是橡胶可以有效改变沥青的感温性,因此在施工中可以适当地加入相关的一些材料,保障施工质量。此外,吸油材料也具有这个特性,而且相比于橡胶等材料更具有性价比,可以在具体的施工中加入这种材料增强降低沥青的温度感应范围。
3结语
道路工程使用及使用过程中,路基、路面经常会出现病害,若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妥当,病害不断发展、恶化,对道路工程运营安全性将会构成严重威胁。故而,在现实工作中,应深度分析各类型病害的成因,予以针对性的治理方法,将病害对路基路面形成的侵害降至最低,为我国交通行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温立影.地方公路路面病害处治探讨[J].山东交通科技,2018(05):65-67.
[2]熊杰.浅谈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分析及应对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6(50):27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