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庆波
吉林财经大学 130000
摘要:大学户外运动体育是属于一组在自然环境之中举行的一种带有一定探险因素的户外运动竞赛项目群,其作为体育项目中出现的一种新兴内容,已经出现在了许多大学的体育课程教学之中。其中的教学活动宗旨也就是为了使得广大学生可以尽情拥抱从未感受到的大自然,以及同时拥有一种敢于创新挑战自我的勇气和学习信心。户外运动的渗透既大大提高了我国大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也为推动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不断发展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教学;户外运动
中国的户外运动热潮开始于80年代初期,运动爱好者们在户外四处游历,寻找自己的健康生活,特别是在校的大学生,率先成为国内倡导户外运动的主力军,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的发达,户外运动的热潮也渐渐褪去。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健康理念的不断发展,户外运动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户外运动也成为了研究的热门。本文立足实际,对大学体育教学中户外运动的渗透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大学体育户外运动教学的意义
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户外运动的教学意义当中主要有以下两个大方面:第一,在新课改中明确强调当代大学教育想要进一步发展的话必须要认清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体系,让大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校的体育户外活动当中就是充分适应我国现代大学教育对于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它不仅仅能够有效的帮助广大学生提高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能够在参加这项活动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的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大学生可以通过组织团队参加各种户外活动,进而可以更深刻学会和体会团结合作能够他们以后的道路带来的巨大影响。户外运动既磨练了大学生努力奋斗的毅力,培养了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帮助他人等良好的性格。在此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只需要悉心照顾学生们的人身安全,其他工作皆由学生自主动手参与完成,让全体学生能够更好的通过自主的感受和领悟。第二,在我国大学学生体育运动教学中首次加入多种户外运动,打破了大学原有的中国学校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为大学原本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发展加入了新鲜的活力,同时它与当代大学教育和广大学生身体需求相互吻合。
二、大学体育户外运动教学的现状
随着现在科学的不断发展下,市面上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已经充斥在了大学生周围,不断地消耗着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时间,使得学生的自我抵抗能力不断出现下滑,。因此我们需要督促大学生都能够积极加入到体育户外运动中里去,借助于这种体育集体运动的教学模式,有效帮助大学生不断提高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心理素质。
尽管许多院校都成功的开展了体育户外运动的教学,并引起了极大的热度,但是参加的学生仍在处于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主要的参与人群仍然是一群爱好健身和户外运动的大学生,参与率极低,而且他们所参与的项目内容主要以户外远足,爬山等单调乏味的项目为主,丝毫带动不了学生一同参与到户外运动的热潮当中。尽管高校一直想要以更新颖的方式宣传户外体育运动,希望能够更好的吸引大学生积极参加到学校户外活动当中,但是各大高校之间由于缺乏统一的户外教材,使户外教学工作受到严重阻碍,导致很多大学生往往无法完全主动参与到学校户外运动中去。
三、大学体育教学户外运动的建议
在户外运动当中,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这就要求每个大学体育老师需要通过不断努力提高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努力做到保证全体学生的人身安全。作为一个合格的户外运动体育老师必须首先具备在每次学校户外运动中能够在遇到危险的时候随机应变和在危机来临是时刻保持沉着冷静的一种工作态度,既可以在每次学校户外运动中根据所在地的自然生态地形和城市大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户外综合训练方式,又同样能确保学校全体学生们的人身安全。因此,高校体育老师必须进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和锻炼。例如,开展各类户外运动相关知识注意事项及相关应对预防措施的体育讲座,或者定期可于其他高校一同开展针对各类户外运动项目的专业培训学习,学习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体育教学方式,并定期进行各类小面积的户外运动实验,使学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在学生开展各类户外运动时也能够有更好的素质保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户外体育运动的根本宗旨是为了能够让广大学生可以从现代科技的产品中脱身而出,更好的来提升自己所匮乏的身体素质和坚强的社会心理素质,培养广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高校体育课程要是想顺利开设这一专业课程,就必然需要不断加强本专业科目的专业师资队伍力量,并及时地完善学校相关专业课程体系。针对实际情况,我们应积极响应新课改中的有关要求,提高高大学生户外自主运动能力,尽管高校开展学生户外运动仍然存在种种困难,各大高校也还是应积极探索采取一些相应措施,提高大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得广大学生都希望能积极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D中国妇运,2007(2):15.
[2]李建军.关于老龄体育事业发展的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1997(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