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ID理念的高架桥下部空间绿化设计

发表时间:2021/5/2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顾虓 蔡易
[导读] 摘要:基于LID理念进行高架桥下部空间小型绿地设计。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常州开放大学  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基于LID理念进行高架桥下部空间小型绿地设计。充分利用桥梁排水,改变原有灌溉条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配合园林四大要素进行绿地设计研究;将人们传统观念中高架桥下的空间设计成小型绿地,不仅带来更好的景观效果,也确保了环境的友好性。
        关键词:LID理念高架桥下部空间  绿化设计
        1.现况高架桥排水及桥下绿化问题综述
        目前高架桥排水的初衷是迅速排除桥面积水。通过布置在梁体和桥墩上的排水管,将雨水直接引入地面雨水口中,排入城市排水管网。排水管道通常采用封闭式排水系统。
        通过现况高架桥排水途径的认知,从桥梁排水的目的来说,这样的桥梁排水系统没有问题,达到了高效排水的目的。但从城市绿化的角度来说,高架桥下的绿化由于高架桥的覆盖,植物没有办法接受雨水的灌溉。为了绿化植物的生存,必须定期进行浇水养护作业,无形中增加了大量的养护成本。在盛夏季节很容易出现未及时浇水而导致植物大批量干旱死亡。而且雨水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使土壤不容易产生盐碱化,远比用城市灌溉用水更符合植物的生长要求。
        2. LID理念对高架桥排水及绿化的影响
        LID,英文全称Low Impact Development,翻译成中文为低影响开发或低冲击开发,是目前世界上用来控制暴雨管理和水体面源污染的处理技术。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建成区持续扩大,地面硬化比例高、范围大,一旦出现暴雨,就会因为水位升高导致城市内涝。此外大量的雨水进入管网对于城市水体的污染和污水厂的处理是很严重的问题。
        通过对LID理念的理解,LID理念的宗旨就是针对雨洪的调治,即“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深入研究可以得到LID能做到:在暴雨时,土壤、设施或植被能蓄积雨水,降低排水管道的峰值压力,减小地表径流量,降低河道水位压力,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在干旱时,蓄积的雨水能作为植物的灌溉,增大空气湿度,补充地下水。
        这种“海绵城市”的理念正好可以用到高架桥下绿化的灌溉设计中来,充分利用高架桥排下来的雨水,综合利用LID技术措施,对雨水进行分流利用,一部分雨水排入管网,一部分雨水用于绿化灌溉和入渗土壤。一方面,解决了高架桥下绿化灌溉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暴雨管理,减缓城市排水管网压力的双赢措施,防止城市内涝,对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
        3.城市高架桥下小型绿地设计技术及分析
        园林四大要素为地形、水体、植物、建筑。在高架桥下绿地设计时同样要遵循四大要素通盘考虑的原则。俗话说“螺蛳壳里做道场”,把有限的空间和投资集聚在小处做出精彩。
        3.1地形
        地形是地表的外观,直接影响着园林绿地的艺术特征、空间感,影响土地的功能结构、排水、环境,是园林绿地展现的基础平台。


        对于高架桥下绿地设计来说,由于平面空间有限,特别是宽度方向的局限性,很难通过自然或人工的手段产生过大的高低起伏。但结合LID措施做出少量的起伏还是能做到的。并且可以配合叠石、矮墙、门洞、花窗、花坛等措施,实现小中做大、移步换景的效果。可以利用下凹雨水花园和植草沟的土方,进行恰当的堆填,既利用了弃方,又形成了高差,在立面上有了一定的起伏,更是产生了视线的遮挡和引导,形成移步换景的效果。
        3.2水体
        水体在中国造园中尤其重要,古人云“上善若水”,水可以中和桥梁的阳刚,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有水的流动,园林这幅画就活了,更是LID的核心元素和要旨。充分利用LID原理,将雨水人工进行导向,形成可见水、管内水、地下水,水在各设施各部位间流动,以达成渗透、收纳、排水和供给植物灌溉的平衡。因此本设计理念不仅是集中的水体,而是处处围绕着水来做文章。
        从工程技术层面来说,主要思路是:当雨水从桥梁的桥面到达地面后,雨水会通过植草沟、雨水花园、渗井等设施在绿地地面或地下进行流转,最后才进入城市排水管网。
        3.3植物
        植物是四大元素中唯一有生命的元素。植物具有生命、能生长、会开花结果,有各种色彩,会散发芬芳,具四时之气,养天地精华,愈久弥美。
        对于高架桥下绿地中的植物设计要紧紧抓住两个植物生长的关键指标:光照和水分。第一,光照,由于高架桥下几乎没有直射光,植物选择一定以选择耐阴植物为主。第二,水分,虽然整个设计由LID理念主导,在雨季或者潮湿季节不用担心植物缺少灌溉,但不排除夏季的伏旱,因此选择植物时也应以耐旱的本土植物为主。
        在选择绿化植物时,要分水平绿化和垂直绿化来精选植物,做到常绿、落叶搭配,观叶、观花并重。水平绿化布置尽量参考花境设计,确保植物层次;垂直绿化尽量选择能适合本地、长势强健的常绿藤本。
        3.4建筑
        在高架桥下绿地中,园林建筑主要指园林道路。就道路功能性来说,路面铺装采用各种形式的透水铺装,如:主路采用透水混凝土,支路采用透水砖铺装。当然布置一些围墙、藤架、雕塑、亭子、小桥等园林建筑也未为不可,具体按投资额度和美学要求设置。
        4.总结
        通过上述的高架桥下绿地设计研究,采用LID理念,利用了桥梁雨水,解决了植物灌溉的问题,并凸显了“海绵城市”理念。从城市美观角度说,利用了高架桥下部的“灰色”空间,增加了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彰显了城市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LID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雨水管理方法综述[J].杨潇涵.现代园艺.2018(18)
        [3]基于LID的高架桥下部空间绿化灌溉系统设计[J].顾虓.住宅与房地产.2019(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