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方法探讨 李微

发表时间:2021/5/2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李微
[导读] 摘要:随着行政处罚权划转,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并没有接受与行政处罚权相匹配的技术支撑与执法力量,导致执法过程有权无力、无法查处。
        七台河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  黑龙江七台河  154600
        摘要:随着行政处罚权划转,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并没有接受与行政处罚权相匹配的技术支撑与执法力量,导致执法过程有权无力、无法查处。再比如,随着综合执法的范围扩大,执法队伍不仅人手紧张,还要在多个陌生领域执法,导致执法能力欠缺,等等。本文对大数据时代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方法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公众参;城市规划
        引言
        公众是公共安全的直接利益相关者,是参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和建设的重要力量,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公众参与社会治安治理能够弥补政府在社会治安治理中的种种不足;增强公众对政府治理政策、行为和过程的认知、理解和支持;监督政府权力运行。然而,现实中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并没有建立,公众参与社会治安治理的主动性、创造力、自治能力和参与效果不佳。对公众参与社会治安治理意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有助于拓展公众参与的深度、广度,优化参与治理机制,实现公众实质性参与和有序参与。
        1概述
        理论基础TPB理论是以期望价值理论为基础解释个体决策行为过程的理论,其核心理念为行为意愿为影响个人行为最直接因素,且个体行为意愿一般会受到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三要素的影响。其中,行为态度是指个体对某项行为所持的积极或消极态度;主观规范是指外部社会组织或个人对于个体施加的压力,被个体在行动前所感知以对其产生影响;感知行为控制是指个体主观上对于促进或阻碍完成特定任务的影响因素及其难易程度的认知。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消费意愿、创业意愿、生育意愿等诸多社会行为意向研究中,近年来,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社区治理、农业治理等方面也被频繁应用,研究发现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能更好地解释个体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发现参与治理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老旧小区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显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显著影响农户对高耕作技术采用的意愿。将计划行为理论延伸至社会治安治理的研究,为研究公众个体参与社会治安治理意愿的形成路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和结构化的研究视角。
        坚持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只有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厉行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才能真正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从法理的角度看,城市管理的合法性来源于社会公众的评价,只有符合公众利益需要的管理,才能被公众所认可。公众参与从根本上保证了这种合法性。从社会的角度看,公众的理性参与,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无谓的牺牲,缓和执法相对人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的冲突。
        2城市规划设计概述
        2.1城市规划设计目标
        城市规划设计目标决定着城市的发展走向,因此在设立时需要对城市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深入的剖析,科学预测未来,合理定位城市,将目标设定在可实现范围内,使得城市规划设计目标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能够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因而在制定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时首先要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需要,在此基础上再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全面提高城市实力,引导城市逐渐走向现代化的可持续化发展道路。
        2.2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意义
        城市规划设计有利于城市创收。一方面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在这个大力发展经济的时代,城市规划设计可通过合理配置城市资源,以经营为目的进行开发创建来为城市的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竞争氛围,约束不良商业的违法开发行为,在保证各企业短期经济利益的同时追求更为长远的效益,实现城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城市规划设计也保障了城市公共利益,平衡了社会各阶层需求,民众的生活环境质量大为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保护,在保障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各类利益的同步稳定上升。


        3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社会结构复杂,有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普通人民的生活工作,还有城市自有的生态环境维护,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要合理考虑社会中的人、事、物、自然等社会性因素,参照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标准,遵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的生产理念,将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有机融合到一起,同时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得各类建筑、景观、设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为社会活动提供服务。例如景观设计要满足观感需要,还要符合人的生活规律,能起到放松和调整心情的作用,各类城市公共基础上设施要体现便民性,例如设计公园、广场等休憩场所,建立公共卫生间、推动无障碍环境设计,将现代化的设施和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到一起,为居民创造更好的城市环境。
        4大数据下的公众参与式规划方法
        4.1城市规划研究调查层面
        传统城市规划方式收集到的数据只能客观描述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简单映射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属性,能进一步为城市规划提供的信息数据非常有限。但是城市规划是一门复杂的学科,不仅需要空间规划还需要考虑社会文化经济层面,而大数据的介入,会使城市规划从单纯的物质空间描述向社会空间转变。在城市规划研究调查层面,公众数据多被动式直接转化为POI、交通流量、定位数据等可被规划师识别运用的数据。加之,大数据时代使得数据的获取较为容易,大量信息数据被网络收集,这些都更有利于城市规划工作者研究城市。目前,城市规划层面已经开始利用网络数据进行城市实体空间结构的研究。
        4.2搭建多元公众参与渠道
        总结之前的经历,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最大的问题就是公众参与渠道受阻,参与形式受限。因此,要保证公众参与有效性和质量,首先应搭建多向度沟通、多专业共享、多层次协商的大数据“众规”平台,保持信息的真实有效无障碍的传递,使公众与规划师、政府等多方利益主体能进行有效快速协商,为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献言献策。同时,公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方式也需要创新,政府应充分重视社交媒体发挥的巨大作用,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流行的社交媒体传播规划信息和展示规划成果。此外,除了满足参与方式便捷有效,还可以通过奖励的方式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吸引更多公众主动参与到规划中。目前,北京规划院提出“云规划”理念,搭建城市规划“云平台”,提供规划者、政府、公众沟通途径,创立共建共享共监督的多专业协同环境。
        4.3激活公众社会创造力
        大数据时代,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更宏观的方式,借助数据时代先进的技术和多元的数据,实现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和更新。政府通过向公众开放数据来激发公众的创新,所有市民都可从网站上直接下载这些数据,与此同时这些数据也是供公众参与政治和监督政府的方式。而且开放政府数据不仅有助于提升投资者对城市的信心,而且还能增加资本流入、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
        结束语
        良法善治,民之所向。“善治”就需要各方利益的良性互动与合作。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要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的顽症难题,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不断走出、走通、走好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刘西花.济南市“互联网+”时代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问题与解决路径研究[D].山东大学,2018.
        [2]蒋宏扬.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城市设计方法创新[D].重庆大学,2018.
        [3]易阳.Y市城市规划公众电子参与渠道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4]门博.城市规划工作中公众参与的研究与实践[D].北京林业大学,2017.
        [5]杨宏山,张延吉.信息运用与城市规划管理创新[J].上海城市规划,2017(02):76-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