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瑜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涟源三一学校 湖南娄底 4171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教育问题也空前的高度重视。而通过劳动教育,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激发潜藏的热情,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有利的。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教育;治陋习;树新风
当前,因为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孩子文化成绩的过度关注,很多家长舍不得或者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劳动。与此同时,学校重视智育,忽视劳动教育,导致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待在教室听说读写。于是,我们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此类现象屡见不鲜;我们的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此种情况也不足为奇。不仅如此,铺张乱费、随意剩饭剩菜、乱丢乱扔、破坏环境等陋习随处可见。笔者认为,这些不良习惯的存在以及普遍化、严重化,其根本是因为学生不懂得劳动的艰辛与可贵,不认同劳动的伟大与光荣。
关于劳动,马克思早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就发表过观点。他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1]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过:“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明幸福的基础。”[2]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3]因此,要使学生去掉种种陋习,树立良好的社会新风尚,加强劳动教育是必然之举,也是很好的途径。
通过劳动教育,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从而改正陋习,树立新风尚。
观念,从通俗意义上来理解,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当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总体的综合的认识。人的行为,由意识驱动,行为的性质,由观念决定。因此,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很重要。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可以在传授有关劳动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例如学习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翁卷的《乡村四月》,在音乐课里学习《劳动最美丽》此类的歌曲,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讲述劳动模范的故事和先进事例……但更关键的是在劳动实践中进行观念的塑造。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只有在行动中,才会产生切身体验和感受,才能深刻地、正确地理解劳动。例如,让学生走进地里,亲自翻地、播种、锄草、施肥、除虫、浇灌、收割,他们从中体会到劳动的辛苦,明白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自然会对劳动人民的态度产生变化,也会自觉地珍惜劳作的果实;又例如,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或走进社区,帮助清扫卫生。在这个参与的过程中,学生领会到环卫工人的不易与艰辛,便会自觉地改正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等不良习惯。总之,学生一旦形成了正确的劳动观,他们就会有意识或潜意识地改正身上曾经存在的陋习,用自己的言行来诠释什么是良好的社会新风尚。
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祛除陋习,树立新风尚。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力量,可以主宰人生。”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成就人生。如果把劳动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它常态化,就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例如在家里,家长们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适当地给孩子规定劳动时间,合理地给他们安排家务劳动,如清洗自己的衣服、饭后洗碗筷、扫地拖地、垃圾分类、浇灌盆栽等,有目的地向孩子传授劳动和相关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学会自我服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我服务是最简单的一种日常劳动,劳动教育一般都从自我服务开始,而且不管每个人从事何种生产劳动,自我服务都将成为他的义务和习惯。[4]又例如,在学校,让学生参与校园劳动,通过开展搞好个人劳动、打扫校园卫生、为班级种植绿色植物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劳动的乐趣和美好,培养劳动意识,形成劳动习惯。另外,评估也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例如通过流动红旗、星级评比、劳动能手竞赛等,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约束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总之,让学生适当地参加劳动实践,接受劳动教育,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懂得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将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祛除身上的陋习,从而终生受益。
通过劳动教育,激发学生潜藏内心的热情,从而去掉陋习,树立新风尚。歌德有一句名言:“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劳动教育也可以。它给予学生完善自己的动力,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例如,当学生看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许多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不舍昼夜的工作,来自各地的货车司机日夜兼程驰援疫区,快递小哥和众多志愿者不顾辛劳和危险奔波于城市社区间,这些普通的劳动者身上的人格光华无疑对于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榜样作用。又例如,当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社区服务劳动、公益志愿劳动时,在这些劳动中,学生以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为中心,更多地考虑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真正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的精神实质,认清劳动对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激励自己改正懒惰、自私等陋习,自觉地养成勤于劳动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力求做到,让那种要为社会带来利益的愿望激励孩子去劳动。所以我们让孩子们首先去做创造全民财富的事(如提高土壤肥力,栽培护田林、葡萄园、果园,参加经济和文化生活设施的建设、筑路等)。为了社会、为了未来的这种劳动,便成为陶冶孩子们的学校。凡是童年和少年时期就非常关心社会利益的孩子,都会养成一种义务感和荣誉感。每遇到有关社会财物的事情时,他的良心都不会使他无动于衷。”[5]无疑,在劳动中,当学生向上、尚美、与善的热情被唤醒、被激发,那么,他们就会积极地改掉、祛除自身的不良习惯,树立一种新的、好的社会风尚。
我们坚定地相信,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劳动实践,一定可以帮助他们去掉陋习,树立新风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广西:漓江出版社,2016:82.
[3]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8.
[4]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广西:漓江出版社,2016:79.
[5]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广西:漓江出版社,2016:80.
课题: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学会课题“中小学治陋习树新风”主题教育有效途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K-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