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低年段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及转化 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期   作者:李婷婷
[导读] 进入新时代后,我国整体的经济实现了飞速的发展,

        李婷婷
        藤县第五小学 广西梧州 543300

        摘要:进入新时代后,我国整体的经济实现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目前还存在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在一些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许多人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水平仍然选择前往较为发达的城市中工作,也因此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留守儿童现象。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他们只能与其他亲人一起生活,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留守儿童的身心不能健康的成长,大部分城镇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城镇低年段留守儿童 不良行为习惯 转化策略
引言:近年来,我国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一直是教育行业的重点和难点,因为缺少一定的管教,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较普通儿童相比存在一定的问题,行为习惯一般也较差。这些不良行为习惯,既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必须对其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纠正,并且将其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立足于目前城镇低年段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探讨了帮助其进行纠正和转化的相关策略,希望可以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一些贡献。
一.目前城镇低年段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现状
        留守儿童的最大现实特点就是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低年段留守儿童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于外界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没有人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教,一部分低年段的留守学生就会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具体表现为:不服从教师和家长的管教,对家长和老师没有应有的尊重,随意的顶撞他们,在校园中欺凌其他同学,缺乏一定的独立能力,没有较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甚至有盗窃的恶劣行为等。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教育,对其存在的不良习惯进行转化,就可能走上歪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通过深入的探究,发现造成低年段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有许多,具体如下。
1.对于孩子过于溺爱
        目前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由家里的老人抚养长大,这些老人基本上都没有接受过知识教育,而且由于隔代亲的关系,对于家里的孩子都比较溺爱,甚至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也都尽量满足,长此以往,这些留守儿童就养成了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即使犯了错误,大部分老人也不忍心批评教育孩子,甚至是包庇孩子的错误行为。在家里老人的娇惯下,大部分留守儿童就会形成任性、娇气、自私等不良性格,而且缺少一定的独立能力,面对挫折时心理承受力较低,也没有勇气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2.没有能力教育孩子
   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或是监护人能力较差的家庭中,在这样的家庭中,家里只留有老人负责养育孩子,这些老人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对孩子也没有一定的管教能力,还要整天干活,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有时为了挣钱甚至没有时间给孩子做饭,如果孩子不会做饭就要挨饿,再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根本就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而且大部分老人认为只要听话就是好孩子,基本上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也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3.放纵型的教育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寄宿在其他亲人家的留守儿童中,由于被寄养在别人家中,大部分孩子就会表现的比较懂事听话,监护人就会认为孩子没有什么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就不会花太多的心思教育孩子。而且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监护人碍于身份不会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一般就是简单的说几句就完事了。一旦孩子不在监护人身边了,就没有了束缚,变的无法无天,慢慢的就会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二.关于低年段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转化策略
1.提高孩子的行为认知。
        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和家里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这些老人基本上都没有接受过知识教育,而且由于隔代亲的关系,所以大部分留守儿童缺乏对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认知。为了转化低年段留守儿童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就要从提高孩子的思想认识入手,通过进行一定的教育让留守儿童明白什么行为可以做,什么行为不可以做。学校要注重对于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具体可以组织一些主题活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慢慢的提高留守儿童的行为认知能力和水平。此外,学校也要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融入到课程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地设计和完善相关的课程,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并且延伸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慢慢的纠正其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
2.从小事做起,逐步规范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
        为了使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学校可以制定一套较为细致的学生行为准则,将一个个细微小事规范起来,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际中可以将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纠正细化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做人、生活、学习以及合作四方面的培养工作,并且再将这四个方面细化到一个个小事中去。例如在文明礼仪这一方面,就可以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尊敬师长,听从家长的教导,不顶撞家长和教师,不和同学打架斗殴,讲话做到文明礼貌,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不扰乱课堂秩序,做好自己的个人卫生等等,通过一条条细致的行为规范,从现实做起,逐渐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行为,对于违反了行为细则的学生要进行耐心的教导。
3.加强沟通,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
    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自己身边,大部分留守儿童缺乏一定的安全感,不能与身边的人建立一定的情感。基于此情况,教师要及时地与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心理情况,并且采用适当的方法纠正其不健康的心理。教师还要注重与家长或监护人之间的沟通工作,定期向他们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并且向他们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建议,指导他们掌握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方法,教师还可以定期的进行家访,及时地了解孩子在家里时的行为习惯,并且对其中不良的地方进行纠正。另外,教师还要提高家长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花更多的精力在孩子的教育上,进而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
4.优化社会环境,确保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造成留守儿童不良生活习惯的因素不只有家庭和学校,更重要的社会这个大环境,而其对于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最大。因为留守儿童缺少一定的监管,对于外界诱惑的抵抗力较差,很容易就会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污染,甚至走上歪路。所以为了确保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优化孩子生长的社会大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相关部门要大力打击社会的歪风邪气,对于社会上的不良行为要进行大力的打击,要正确引导好社会的舆论,避免一些不良社会言论渗透到孩子的生活环境中。此外相关媒体也要积极地进行宣传,倡导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对生活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做一个正能量的人。
结束语:目前我国的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何确保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了教育事业的重难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注重对城镇低年段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分析其不良行为习惯背后的成因,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的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确保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明旭. 凉州区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及转化策略[J]. 报刊荟萃, 2018(5).
[2]文涛. 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方法.
[3]孙媛媛. 部分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及对策研究[J].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 000(007):143-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