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的政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期   作者:罗靓
[导读] 作为衡量一所高校的重要指标,优秀的科研水平,

        罗靓
        武汉大学,430070
        摘要:作为衡量一所高校的重要指标,优秀的科研水平,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质量。而科研水平的高低,又受到经费管理制度的影响。现阶段,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管理方法失当、经费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科研成本核算失真、统筹管理缺乏科学性、经费使用不当等,对高校科研创新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改革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通过完善相关评价体系,使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就如何进行具体操作,便成为本文研究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高校科研;制度改革;经费管理
        近些年来,我国不断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投入大量科研经费,获得了一系列科技发展成就。而在科技发展中,高校为培养科研人才、推动科研创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现阶段,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仍存在种种问题,对科研机制的正常运行造成阻碍。就如何改革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推动高校科研更好地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
        作为科技创新重要平台之一,高校拥人才资源聚集的天然优势,是我国技术创新的“储备库”和“主力军”,但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仍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高校基础科研潜力被制约
        当前,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研发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还相对较低,而在研发经费中,基础研究所占比例也不高,仅为五分之一。在全国所有基础研究人员中,高校从事基础研究所占比例约为70%,可只获得了40%左右的研究经费[1],导致其基础研究潜力被严重制约。
        追其原因,可以总结出三点:第一,非竞争性和竞争性科研经费间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由于在高校中,竞争性科研经费投入较多,且缺乏稳定投入机制,导致高校很难制定出符合自身特色、同时顺应国家需要的发展战略规划,一些高校的科研活动缺乏目标,具有盲目性,无法构成系统、完整的科研布局[2]。第二,我国对基础研究认知存在偏差。一方面,人们认为基础科技研究无法为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只有那些深入、高端的科研才有研发意义,另一方面,尽管认识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却觉得我国应该将科研资金投入那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领域,而暂时将基础研究放一放。第三,基础研究相关管理体系尚未健全完善,部分科研人员弄虚作假,滥竽充数,导致基础研究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
        (二)科研经费缺乏统筹管理
        当前,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有三种来源渠道:第一,高校同相关科技企业合作,获得的酬劳,用于项目科研;第二,来自国际科研项目、社会人士、机构的捐款,第三,科技、教育部门所拨发的专项科研金款。由于高校科研经费涉及部门多、数量大、来源渠道广泛,而相关高校工作人员没有做好经费的规划设计,很难对其进行统筹管理,再加上不同部门之间[3],存在着管理规定上的差异,一些管理部门效率低下,能力滞后,彼此之间没有进行合理的沟通、配合,加大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复杂性。
        (三)科研核算成本不清
        在高校中,科研和教学相互重叠交叉,大多数高校缺乏独立的科研经费预算,而是采取“专项补助(如985、211工程等)+生均定额拨款(以学生人数为基础,核定其培养成本)”的拨款方式,在核算科研成本的时候,没有将人力资源的投入计算在内,导致教师、学生的劳动,没有从科研项目中得到合理的补偿和鼓励。致使一些教师不肯踏实做好本职科研的工作,反而去从事那些能够直接获得利益的“兼职”活动[4],给高校科研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四)经费使用缺乏有效管理
        现阶段,高校参照教育事业的财务制度,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但两者的管理模式、特点、侧重点显然各不相同,尽管一些高校尝试补充相应的规定制度,但从整体上来说,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依旧缺乏完整性、系统性、以及可操作性。日常管理方法缺乏实效,客观上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在高校科研经费报销中,决算管理、项目预算缺乏弹性,存在监管、审计脱节的现象。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分析
(一)培养科研创新人才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作为最有条件、能力开展科研的地方,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使命,坚持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主动去承担重要科研任务,加大力度建设科研团队,通过聘用拥有较高水平的科研人员,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完善科研队伍的结构,同时加大对教师的奖助力度,使他们能够倾注心力投入教育工作,培养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
        (二)做好科研费用管理统筹工作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科研成本核算制度,通过确定间接成本标准,对教育事业费拨款方式予以调整,补偿高校科研人力资源成本,并对相关科研费用结构进行优化,努力将科研经费从2010年占高校研究经费的30%,逐渐提高到发达国家水平的60%。这项工作可以让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来牵头,做好高校的科研成本测算工作,制定准确的标准,真实、全面、完整地计算各项科研成本,确保科研成本测算的准确性。做好科研经费的统筹管理,明确规定科研经费管理法:课题组成员和相关项目责任人按照实际工作量,获得相应比例的劳务酬金,对各类工组人员的工资标准予以明确[5]。同时,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教育工作,对人员经费的支付手段进行改进,将财务监管漏洞补死,使管理成本得到有效降低,比如:项目人员的经费,一定要由高校财务部门,使用委托银行发放的方式转到他们的银行账户,并且不再回收结余经费,避免那些企图从中捞利、品行低劣的人有可乘之机。
        (三)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高校要改变传统科研评价中“轻质量”“重数量”的倾向和僵化简单的评价方法,通过规范学术管理,完善公正、公平、透明的管理体制,淡化科研评价中的“形式”和“数量”,而是要强调科研成果的“影响”和“质量”,将侧重点放到政策效益、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上来,在高校内营造良好、积极的评价氛围,通过制定满足实际要求的方法,做好科研数据、科研设备、科研成果的共享,加强各科研部门之间的交流、配合,通过建立科研经费公示制度,让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在阳光下运行[6]。努力提倡敢于探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的学术研究作风,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为高校科研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小结
        改革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健全科研创新体系,合理规划科技资源,构建透明科研资金使用公示栏,是做好高校科研工作的有效方法,高校管理人员只有结合实际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深入推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消除存在的障碍,对科研经费决策机制予以统筹协调,整体布局科研经费使用比例,着眼未来,长期规划,才能确保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质量和效率,从而推动我国科研事业获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丹. 中国高校纵向科研间接费用管理现状分析[J]. 微计算机信息, 2019, 000(018):108-110.
[2]郑勇, 张秀兰.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问题及对策研究[J].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20, 025(001):113-117.
[3]张汀. 国内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 文渊(高中版), 2019, 000(007):11.
[4]孙冬悦, 金剑, 栾靖,等. 科研项目及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做法及成效分析[J]. 中国病案, 2019, 020(008):39-41.
[5]乔会娟.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优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研究[J]. 教育财会研究, 2019, 030(002):12-15.
[6]邓欣.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探析——以X高校为例." 现代商贸工业 000.023(2019):114-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