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推广视角下毕节市民族中学学生语言生活调查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期   作者:黄维
[导读] 本文是对毕节市民族中学学生语言生活进行的一项社会语言学调查成果

        云南大学    650091
        贵州省毕节市民族中学  聂苑  551700
        摘要:本文是对毕节市民族中学学生语言生活进行的一项社会语言学调查成果。调查发现:毕节民中学生语言能力多元化,习得母语以毕节话为主,掌握两到三种语码。语言使用上多语码转换,毕节话使用频率高于普通话。普通话占优势地位,但毕节话更为亲切,方言保持意识薄弱。原因有普通话推广政策及其民族共同语的优势地位,缺少普通话使用环境、语言距离小。
        关键词:毕节民中学生;语言能力;语言使用;语言态度
        毕节位于贵州西北部、川滇黔三省交界处,这里居住着汉、彝、苗、布依等4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25.88%。毕节话(毕节汉语方言)隶西南次方言,属北方方言区,是毕节通用交际语。目前,针对毕节方言研究主要有语言描写和语言对比,少数学者关注到毕节在校教师及职业教育中普通话掌握情况,针对民族中学学生语言生活研究的暂无。
        一、调查方案
        本研究采用电子问卷和访谈方式,调查对象为毕节市民族中学(以下简称毕节民中)学生,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81份,调查时间为2021年1月。问卷包括基本信息、语言能力、语言使用、语言态度,分别调查学生掌握毕节话、本族语和普通话情况,在学校、家庭和其他公共场合等场景的语言使用,及其对几种语码的态度。
        二、调查对象概况
        本次调查学生181名,其中男生66人,女生115人。从民族来看,汉族131人,少数民族50人,占总人数的28.18%,与毕节市政府发布的“六普”少数民族人口占比25.88%数据相近,本次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从学生父母的文化水平看, 77.9%受调学生父母文化为初中及以下,高中文化占比15.47%,大专及以上占比6.63%。
        三、语言能力
        毕节历来为西南重要交通要冲,人口流动大,少数民族众多,语言状况复杂。根据实际,我们选定毕节话、本族语、普通话三种语码,从母语习得、语言掌握和普通话学习调查学生语言能力。
        习得指在自然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2000.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53.](刘珣2000)。在调查母语习得上,问题为“你的母语是(出生后学会的第一门语言)”。从数据来看,母语习得毕节话、普通话和本族语的人数分别79.56%、12.71%、 7.73%。而本次被调查少数民族学生占总调查人数28.18%,说明有少数民族学生母语为毕节方言或普通话。
        表1:语言掌握
        
        从表1看,近90%的被调查对象掌握了毕节话和普通话两种语码,普通话的掌握占比仅低于毕节话3.32%。有22.65%的学生掌握本族语,说明少数民族学生第一语言习得非本族语,但掌握了本族语。在访谈中,生活在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区的被调学生A表示,其父母以说毕节话为主,祖父母说苗语,她首先学会毕节话,苗语处于能听会说但不常用状态。
        关于普通话学习情况,我们主要从学习途径、难点和难度进行调查。
        从学习途径来看,学校占比93.37%,是学生习得普通话的首要途径,其他主要学习途径有人际交往、自主学习、大众传媒。李君(2012)调查发现贵州民族杂居地区98.09%的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而课下和学生交流时使用方言的比例占到了72.38%[李君.贵州省民族杂居地区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教学与推广[D]. 中央民族大学,2010 .],学校普通话使用环境较好。
        在普通话学习难度上,25.97%的被调学生认为 “非常容易”,30.39%的被学生认为 “容易”,另有37.02%认为一般,只有近8%的学生认为普通话学习存在困难。而学生学习普通话难点有发音不准、不流畅自然、方言词语转换难、缺少语言环境等。
        四、语言使用
        语言使用情况会根据不同交流对象、交流场所而有所不同。考虑中学生的日常生活轨迹,我们以学生在家庭、学校和其他公共场所的语言使用情况为主。


        (一)家庭。家庭是学生语言学习和使用语言最重要的环境,我们调查了学生面对祖父母、父母和兄弟姐妹时所使用的语码。
        表2:学生家庭、学校语用情况
        数据显示,毕节话是学生语言生活中最重要的语言,学生对祖父母、父母和兄弟姐妹说普通话的比例依次是93.37%、83.98%和90.06%,普通话的使用频率和亲属辈分呈反比。少数民族学生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之间使用本族语流的比例分别是7.73%、7.18%和8.29%,该数据与前文母语习得本族语占比7.73%显示出本族语的习得与使用之间有正相关。
        (二)学校。在课堂上96%的学生对老师使用普通话,课下生生交流仍以毕节话为主。普通话使用比例较家庭场景中使用比例大幅度提高,55.8%的学生对本民族同学使用普通话,61.88%的学生对于非本民族同学使用普通话。
        (三)公共场所
        表3:学生各场合普通话使用情况
        
        由表可见,学生公共场所中使用普通话的比例依次是政务办理部门>博物馆>医院>大型商场>车站,排名前三位场所中普通话使用概率均超过60%,在其他公共场所使用普通话的概率是34.25%。此外,学生补充答案中提到进入毕节之外的地区就会使用普通话。
        五、语言态度及普通话学习
        “ 语言观念又称为语言态度:是指人们对语言的使用价值的看法,其中包括对语言的地位、功能及其发展前途等的看法[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144]。”(戴庆厦1996).语言态度涉及情感、行为和认知等。语言情感方面我们以重要度排序为指标,语言行为以学习频率为指标,语言认知以 “是否好听”“是否亲切”“是否体现文化素养”“是否有用”为指标,采用矩阵量表,各项评价分为有五个等级,用1-5分别对应,1为评分最高,5为评分最低。
        表4:重要性评分
          
        如上表所示,在对几种语码的重要度排序中,学生认为普通话最为重要,其次是毕节话,英语排名高于本民族语言。学生对普通话高度重视超过了高考科目英语,认为本族语言最不重要。
        表5:调查对象对普通话和毕节话的评价
        如表6所示,普通话的好听度、亲切度、有用度和体现文化素养度得分分别是3.76、3.4、4.02、3.93,毕节话各项得分分别是3.39、3.77、3.65、3.38。毕节话是学生出生后首先学会,日常使用最多的语码,相对普通话毕节方言更为亲切。从其他三项得分来看,学生认为普通话更有价值,一定程度上可体现一个人的文化素养。
        在普通话推广对方言的影响程度认识上,超过60%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影响,仅有16%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18%的学生认为影响较大。
        六、讨论
        (一)毕节话是受调学生语言生活中的主要用语,普通话次之。受调学生语言生活以毕节话为主,在家使用概率超80%。课堂是学生使用普通话比例最高的场景,其使用概率高于其它公共场合。囿于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毕节掌握或使用普通话人数较少,缺少普通话使用环境,比如仅有6.63%的被调学生家长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凭。学校是普通话推广的主阵地、主战场,普通话使用环境相对良好。
        (二)普通话最重要,毕节话最亲切,方言保护意识薄弱。在对普通话和毕节话评价中,普通话重要性得分最高,好听度、有用性和体现文化素养方面得分均高于毕节话,而普通话的亲切度不及毕节话。近90%的学生重视普通话的学习,超80%的学生有主动学习普通话的意识。国家普通话推广政策和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地位使其在学生心目中占据优势地位,但毕节话使用频率高,更为亲切。
        (三)学校是学习普通话首要途径,普通话学习难度小。学校是93.37%的受调学生学习普通话的首要途径。学生对普通话持有积极学习态度,希望达到熟练交谈、没有任何障碍的水平;并认为学习普通话难度较低,难点集中在语音。毕节话隶属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片区,与普通话“大同小异”,根据明荣生(1997)对接方言和普通话的比较,毕节话在声韵调上与普通话相似或相同,但没有舌尖后音、轻声和入声,比普通话韵母数量少[ 明荣生. 毕节方言的声母_韵母_声调[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2:82-84.
]。
参考文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