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东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0
摘要:到目前为止,民办教育对国民教育发展的贡献仅限于资源贡献的范围,其独特的制度贡献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民办教育对国民教育的发展具有三项独特的贡献:首先,教育权(学校的管理权)从政府的垄断到政府和社区参与的回归,从而为私立部门的合法性奠定了正确的基础。 二,民办教育学院“改善帕累托”和自由选择的特点为改善教育平等开辟了新视野。第三,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和优先民办教育的发展,在这一教育领域,“私立教育比公共教育更好”的理论假设已得到初步验证,教育提供了符合机械理性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的合理性。
关键词:民办教育;机构贡献;分享教育权;教育公正;制度优势
中图分类号:G522.7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民办教育对国民教育的发展有两种贡献。第一类是对资源的贡献,其特征是教育供应增加:到2020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9.15万所,占全国比重36.13%;招生1774.33万人,各类教育在校生5616.61万人。仅在义务教育阶段(提供公共教育预算),私立学校的财政投入就超过2000亿元。这些都是人们引起广泛关注并进行了充分讨论的明显事实,因此在本文中我将不再赘述。但是,对民办教育的一种更重要的制度性贡献,即基于市场化发展路径选择对国民教育发展的独特贡献,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中,打破公共教育,受教育权(办学权)促进了垄断)教育权从政府垄断向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参与结构的回归;它提供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公平解决方案;民办教育与公共教育实践之间的比较导致观念上的变化-民办教育优于普通教育等。这三个贡献是最重要的,相关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民办教育在``增加教育供给,改善教育公平,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教育开放度,促进教育改革''方面具有重要的贡献和独特的价值。上面提到的概念似乎在表明民办教育对教育平等的重要性。除了贡献外,其余与基于资源的对民办教育的贡献有关。如果我们不能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发现民办教育的最重要贡献,那么无论是在法律上还是在实践上,民办教育将永远无法建立起与公共教育同等的政治和法律地位。
1 民办教育的做法有助于将受教育权(管理学校的权利)向民间回归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教育需求的增长,政府对教育活动的垄断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重新进入历史舞台,作为通识教育的补充。因此,作为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出现了民办教育,导致受教育权从国家(政府)的垄断向国家(政府)和社会(非政府社会组织)的共享回归公民个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第四款“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条“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可以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各级各类民办学校”。 尽管目前存在多样性,但宪法和教育法已明确表明公民和社会组织有权办学,《民办教育促进法》以鼓励公民和社会享有这项权利。根据民办教育的惯例,“除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已重新获得了“经营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权利,《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条明确教育已不再是政府垄断的活动,教育发展已成为政府和公民以外的社会组织的合法权利。不幸的是,学术界忽视了民办教育的贡献。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在都在谈论“现代化的教育”,但是如果没有民办教育来促进受教育权的重建,那么它所包含的教育系统将仅包含一种国家教育,它将永远无法满足社会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因此不可能是现代的教育体系。
2 开创新视野和有效做法,以改善教育平等
如果在教育领域中有任何问题受到公共政策的关注,那无非就是“教育平等”。然而,尽管“教育公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在学术界对“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仍然存在分歧(3)。对教育正义的兴趣和信仰是人们更愿意相信公共教育的重要原因,也是人们对民办教育持怀疑态度的重要原因,实际上,这只是许多先入为主的妄想之一。迄今为止,解决教育公平的主要政策思想仅限于缩小公立学校之间的差距,以实现教育平等的公共政策目标。该政策思想在概念上是合理的,但在实践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因为公平的本质是对个人权利的保护,也就是说,拥有相同权利的人(组织)应该以相同的方式对待,而不必例外。而且没有区别。因此,当公共资源不足以支持权利主体无一例外地享有相同和平等待遇时,不公正是不可避免的后果。就公共教育而言,在城市化进程导致的“资源阶级集聚”和“不平衡统一”的现实尚未得到缓解甚至扭转之前首都,地方,中心城市,公共城市之间的公共资源,城镇和农村地区没有被稀释甚至被扭转,因为不同的凝聚能力决定了公共教育不能真正克服教育中的不平等问题。但是,民办教育正是通过市场机制为改善教育平等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3 解释民办教育系统的优势
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比较公立和民办教育体系。当前流行的说法是:“民办教育和公共教育各有优缺点,必须相互学习,共同发展。”问题在于,这是微观和静态的观点。当我们以某种模式观察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时,上述规定可以部分反映教育的现实。例如“公立学校不收费,而私立学校则更具灵活性”,等等,但是我们可以说计划经济优于市场经济,因为在某些垄断中,国有企业目前比私立企业更强大,很明显不是。因此,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的制度优势之间的比较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因为它们之间的限制是非常不同的,它们之间还需要另一种类型比较。这个新的分析框架是理性思考的基本逻辑,在面临两个或更多选择的决策活动中,为了做出合理的选择,最大程度地提高决策主题的有效性,决策者需要在某些重要方面对选定的选项进行比较和排名:优先排除在某个重要维度上不满足基本要求的不合格方案,然后检查其余未降级的(至少在一个维度上不是最差)排序,最后根据排序结果进行选择。尽管抽象的讨论顺序模型(多目标决策,多指标决策等)看起来会更加复杂,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会更加简单。接下来,我们将从公平,效率和选择性三个方面(维度)更全面地分析民办教育的制度优势。
只要我们客观,冷静地观察,就会发现现实世界中的大多数人类活动,包括教育活动,都是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因此散布力量更为合适。不幸的是,这种已成为整个社会主流逻辑的概念革命,在教育领域从未完成,而“公共胜于私人”仍然是教育领域的主导意识形态。
3 总结
民办教育的做法打破了政府对教育的垄断,并且教育的市场力量开始增长。最重要的是,人们看到了民办教育的杰出表现。民办教育仅用公共财政资金的1%就可以为社会提供20%的公共教育服务。这使得不再直接呼吁“公共优于私人”民办教育促进了教育领域的思想解放和观念变革。政府应承认以下事实:发展教育是政府的责任,而不是政府的特权。即使政府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压力而没有意识到“民办教育比公共教育更好”的真理和逻辑,“民办教育比公共教育更好”的概念也已经开始发展并被直接观察。
参考文献
[1]李国均.中国教育制度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腾讯网.一张图看懂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发展的辉煌历程及成就[EB/OL].取自:https://new.qq.com/omn/20181226/20181226A068EH.html.
[3]吴华.公办教育能够保障教育公平吗?——基于“俱乐部模型”的观察与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