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点滴思考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期   作者:刘岩
[导读] 语文这门学科作为其他学科之基础

        刘岩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第三中学  
        语文这门学科作为其他学科之基础,可以说是纷繁复杂的。它的涉及面可谓无所不及,作为各学科之首,语文恰恰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使用频率之高可想而知。语文往往会给人带来的是精神的愉悦,内心的喜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摆在我们老师的一大难题。近些年来,阅读以成了一中考的大焦点。在中考试卷的安排中,它占到了举足轻重之地。实事求是来说,阅读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标识之一,而指导学生行之有效的进行阅读则是语文教学工作中所不容忽视的。苏联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能叫人思考,而思考能刺激人的智力的觉醒。教师对知识网络的处理应是在启发引导学生开发智力的基础上,使其运用正确的方法解疑释疑。”那么,在阅读中怎样抓住文章的重点呢?这需要教者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授学生以渔。在教学中,我是通过巧抓课文重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具体方法是:
        一、定准文眼。有些文章的题目就蕴含着课文的重点。文题中某个字词就可以起到文眼的作用。《变色龙》一文中“变色”二字贯穿全文,这两个字很好地揭示了沙皇军警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卑劣嘴脸。《台阶》一文则围绕父亲历经艰辛,风雨几十年造九层台阶的前后艰难,以及从台阶中体现了普通人渴望他人尊重的主题入手展开情节的。再如《桥之美》是篇说明文,文题中的“美”便是其说明的重点。课文正是围绕“美”来说明在画家眼里不同的桥所带来的美感不同这一基本特征的。
        一、找中心句。我们可抓住全文的中心句,也可将各段中心句连结起来,由此来确定文章重点。如学习八年级语文上《苏州园林》一文时,初读课文后,老师便可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根据课文提供的思路,学生很快找到他们,其后作者设立了一个排比句,以四个“讲究”对这一特点加以阐释,这就确定了本文的说明重点。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如果准确的把握中心句,那么理解起文章的内容来就减小了难度。在讲授《说“屏”》一课时,我先教给学生找中心句的方法,而后利用这个办法找出各段的中心句,再将其连接,指导学生读出,学生惊喜的发现连接后的中心句恰是课文内容的浓缩。再如散文《吆喝》中,作为师者更应该爱找课文的思路以及结合中心句的特点来讲解课文的,让思路更清晰、更明确。             
         三、抓总起句。部分课文按照逻辑中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展开例如《口技》一文中首句便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是总写句。全文正是围绕此句中的“善”字来体现京中口技者高超的技艺。分别从听着的表情动作以及行为反应来评判课文思路。再如《三峡》中一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即点明了题旨,又直接抒发了沉醉与山水之间以及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是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
        四、注意总结句。篇末的总结句用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也是课文的重点所在。例如《狼》中最后一句总结了全文,指出了屠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实质。《核舟记》中的结尾一段便是对全文的总结。这段文字总计了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以对核舟技艺的赞叹结束全文,说明核舟技艺巧夺天工,对核舟表示了高度的赞叹。
        五、抓过渡。小节课文中的过渡小节,承上启下,往往突出了课文的要点。《看云识天气》一文中的第二段一句承上启下,“薄云”和“低而厚密的云层”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晴朗的象征”和“阴雨风雪的预兆”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这也正是全文要说明的一个重点。
        六、理线索。

学习课文一定要做到理清线索,从而掌握文意。例如教读《藤野先生》一课,作者与藤野相识,相交到相惜这条明线,以及作者弃医从文的爱国情怀这条暗线相互交织。《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眼前的夹竹桃与天性爱花的爸爸离世相互交融。理清了文章线索也就理清了作者的思路。
     当然,巧抓课文重点的方法还有许多,需要老师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摸索。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文化传承的桥梁,更是培养学生“三观”的重要手段。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寻找好的阅读内容,这样学生才能更积极,更有效果。自主制定阅读也能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心里体验,更有效的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之情感上更好地交流,自主制定阅读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我校教学条件和学生学识水平的实际情况,以下从两个方面谈一谈我对培养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点滴思考。
        一、在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鼓励和保护学生的阅读自由。
         不主动动脑思考的人,思想就会停滞不前,无法接受新鲜事物,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阅读活动,独立发表阅读体验。我们要创设条件,优化教法,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质疑,老师必须精心呵护,耐心引导学生思想的火花,对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有个合理的走向,不能或有或无的不管,哪怕是有点不大的小伤。因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我们在教学中不能限制学生的思考,假如我们语文教师过于限制、约束或者反馈过早,就不能保证学生的深入思考,另外教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疑惑不要过早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也不能明确指出其错误,或者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自主制定阅读计划,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在学生理解问题时产生的错误,老师要牢记一点就是“各人的思想,想法,见解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也不同”对学生的错误我们本着不指责、不嘲笑的原则,小心谨慎的加以引导、呵护,使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最好的效果是学生自主地纠正不正确的想法,自己悟出道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阅读价值。
         二、利用教材本身的“名著导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优秀的古今中外的名著,丰富学生阅读体验。
        从近几年来中考语文试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名著阅读分值逐年提高,题型也越来越丰富,从原来简单的人物填写到情节概况以及评价作品主题等,越来越多的地区加大了名著知识的比重,这就恰恰说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性。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外面的以前的还是今天的,名著就好像个人精神的大力补养,学生自主阅读名著内容,有助于让学生看到更远的地方,培养语文方面的条件。在教学理念的更新下,学校、老师越来越多重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一观点。这就要求我们还学生一个能自己好好看书的小屋子,允许学生自主制定阅读内容,去体验书中的营养,当然要与计划,不要随便读或使劲规定,要自几想好看啥才能有所获得。语文老师要使劲发挥其带头的作用,这在选择书的题目上表现来了,学生走进名著的天地,不自觉地产生望而却步之感,对浩如烟海的名著无法选择,因此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能打动人心,并产生思想共鸣的优秀作品。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制定阅读篇目,例如“名人”单元我们可以推荐《鲁滨逊历险记》《名人传说》等;“立志”单元我们可以推荐《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牛虻》等。这样,给学生一个“面”之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点”,在几周内完成一本书的阅读,然后进入下一个书的学习,在这样的过程学习中,学生既可以学习一方面的东西,也可以把方方面面的知识领悟。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不过我相信,只要教师能够高度重视并努力探索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学生阅读能力的大幅度提高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