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军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高级中学 537400
摘要:信息技术课堂是一门锻炼动手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一门学科,在高中的课堂上,相对于一些枯燥无味的专业文化课,这个科目相对来说还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因为它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新鲜感,师生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交流学习,可以从网上得到更多的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信息技术课堂不应是传统的老师把理论知识教给学生,而应当是老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有自己的思考,然后再去做题,这样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教学实验
引言:新课改的背景下,虽然我们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将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但依然存在课堂上由老师灌输知识,学生学习的情况,学生只是单纯的接受者,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所以就从信息技术课堂中作为实验,找寻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加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快乐学习。
一、培养高中生自主能力的原因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教育强调应当做出改变,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提出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吸收老师的知识,老师教什么,自己就听什么,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考试机器而已,只有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才能在学习生活中更进一步,才能提高自身价值,未来做国家的栋梁之才。而且高中生处于刚刚成年阶段,学习心理各方面都趋于成熟,而且对学习方面有了自己的见解,而且学习东西也特别快,可塑性极强,这时候教会他们自主学习,也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一种帮助,让他们知道,不仅是学习还有各个方面的知识,只能靠你自己,自己钻研出来的才是自己的东西,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找到学习生活的意义。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改善方法
1.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中,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做好准备工作,在上课之前先看看明天要学的内容,阅读或者默读,可以根据大概的内容去找其他书籍进行拓展延伸,把总体的知识梳理一遍,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就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还能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这是学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老师也要有针对性地讲解,不能只是照着课本去念,找准重点难点去讲解,对于书本上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选择课堂提问的方式带过,学生做好预习,简单知识一笔带过,多讲解重点知识,有所侧重,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及时掌握学习重点,更有规律的学习。
2.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学
经研究发现,有目标的学习比那些漫无目的的学习效率要高得多,老师在课前先给出目标,并且逐个分析每个目标的内容,然后学生就会对课堂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进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学习。老师设置目标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不能理想化的去给学生布置作业,要考虑到学生本身的兴趣点和他们自身储备的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兴趣的去学习,去探究知识本身存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身自主学习能力。在他们学习之后根据上课所讲的内容留课后习题,让学生对上课的内容查漏补缺,知道自己哪个地方掌握得还不够牢固,进而去解决。老师也能够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上课的效率,如果有知识点大多数学生都没掌握好,可以在下节课的时候再去回顾一下,让学生弄懂,不能为了赶进度不顾学生的实际问题。
3.交流合作,共同进步
有人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整节课不能和其他人有交流,全靠自己突破。这当然是不对的,我们所讲的自主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而不是靠老师一股脑的灌输,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也可以与老师进行交流,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思考过的前提下的,自己进行预习再听老师讲课,课后学会总结,遇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和同学交流,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都不相同,集思广益可能带来更好的效果,如果实在有解答不了的问题再去询问老师,让老师讲解沟通,找到他们错误的地方着重讲解,而不是一味地教给他们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在自己的思考过程中产生兴趣,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获得新的灵感,在老师的答疑解惑中更进一步。
三、结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课堂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要,在信息技术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越来越符合当前教育阶段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性也将应用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在生活中也能够遇到事情有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宇亮.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开发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教师版), 2019, 000(007):134-135.
[2]程辉.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 新智慧, 2019, 000(023):P.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