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究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1月3期   作者:马丽娜
[导读] 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主要

        马丽娜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110167


        摘要: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主要任务。在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诸多因子中,教师素质和能力最为关键。只有高水平专业化的“双创”教师队伍,才能承担起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高校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师;企业挂职锻炼;问题;解决途径
引言
        高校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高校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广大教师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同时,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不仅为思政教育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也对其他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基于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从提升高校专业教师挂职锻炼的重要意义、高校专业教师挂职锻炼的现状分析,阐释高校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的方法。
一、高校企业挂职锻炼的意义
        (一)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有力抓手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回归教育教学本位,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坚实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要求。要持续完善育人体系,健全育人机制。为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加科学的导向、更为多样的资源、更加灵活的方式。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不仅能有效解决学生发展的各类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也是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高校教师企业挂职存在的问题
        (一)价值错位,“异质资源”供给率较低
        高校师资“校企双向流动”大多依托校企合作项目开展。校企合作是一种事实上的组织联盟行为,根据资源依赖理论,联盟赖以维系的主要纽带是联盟伙伴彼此所拥有且为对方所需求的“异质资源”。但当前为数不少的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异质资源”供给不足、共享度低,导致彼此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高校教师到企业实践更多的是期望进行以提升技能为目标的学习,这就需要企业为其提供可以真正参与其中的项目和平台并安排师傅进行充分的指导;而企业希望的是高校教师能够用自己的知识技能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艺改进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但高校教师大多不具备这种工程研发能力,加上企业技术保密、赶工期、师傅指导意愿不高等因素叠加,影响了高校教师企业实践的实效。
        (二)观念守旧,“单位人”思维根深蒂固
        受传统文化和计划经济时代社会运行机制的影响,时至今日,国人依然有着浓厚的“单位人”思维。从培养员工职业忠诚度的角度看,“单位人”思维有其积极作用;但从推动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的角度看,“单位人”思维却对高校师资“校企双向流动”产生了阻滞效应。

这种阻滞效应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流动”人员在人际关系上难以完全融入到流入单位中———主观上,自己做不到以主人翁的身份和意识全身心投入到流入单位的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存在“临时工”的心态和“旁观”的行为;客观上,流入单位人员也难以将“流动”人员看作“自己人”,一定程度上存在“防备”的心态和“孤立”的行为。
三、高校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策略
        (一)提高“双创”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整合行业企业、孵化中心、创业园等资源,设立专项资金,打造专有平台,明确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断强化教师实践创新能力;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扎实学科知识的企业家或工程技术人才担任创业导师,建立旋转门机制,推动企业管理人才和高校教师双向流动、两栖发展。
        (二)产教融合,共育共享,推动校企合作由“供需结合体”向“命运共同体”升级
        就高校教育发展而言,产教融合既是必由之路,也是瓶颈所在。有研究人员基于2019年1155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质量年报分析,认为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的付出远大于学校,且没有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如企业对高校院校的投入平均每所学校约300万元,获得的主要收益是订单班或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毕业生,但订单班学生实习一年内离职率比较高,并没有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同时教师为企业解决难题、创造效益的情况并不多……这正是一直以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热企冷”叫好不叫座的根本原因所在。即大部分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企业投入一定的资金、设备和人力,学校回报以订单培养式的准员工的运行状态,但企业的投入多为一次性投入,学校的“回报”也有不确定性,可以称为不稳定的“供需结合体”状态。促进高校师资“校企双向流动”,必然要走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共育共享人才”之路,这就需要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由“供需结合体”向“命运共同体”升级。
        (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师德师风修养
        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其他专业课教师,都应具备过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师风修养。作为高校非思政课教师,更要着力抓好思想政治理论学习,除了积极参加集体学习,还要坚持自主学习。首先,要系统阅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著作。同时,充分利用“学习强国”APP、求是网和学习大国公众号等网络资源辅助学习。通过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实现学思贯通、知行合一。只有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于心,转化为个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行动向导,才能外化于行,转化为明确的育人目标,产生强大的育人能力。只有坚定内心信仰,筑牢信念之基,才能在专业教学中不忘育人初心,站稳育人立场。
结束语
        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其重要举措之一高校即推动高校师资在学校和企业间“双向流动”。但当高校师资“校企双向流动”并不畅通,存在诸多阻滞高校因素,亟须进一步加强渠道建设,提升流动实效,发挥高校其在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曾令奇,王益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审思与推进[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20,37(03):235-240.
[2]朱正伟,马一丹,周红坊,李茂国.高校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现状与提升建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4):88-93+148.
[3]吴礼丽,王中立,谢金刚,郭晨忱.以技术挂职为着力点探索高校院校高分子材料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广东化工,2020,47(14):243-244.
[4]成炯灵,李真.高校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2):139-140.
[5]邓诗语.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的激励机制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20.
马丽娜(1981年—), 女, 汉,籍贯:吉林省敦化市,硕士研究生,单位:沈阳城市建设学院,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信息处理   邮编:1101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