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霞1 高晓颖2
阜阳师范大学 安徽 阜阳 236000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本文阐述了爱国主义以及网络爱国主义的相关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网络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理念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媒体环境削弱了大学生的国家和民族意识;二是新媒体环境削弱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三是新媒体环境易导致大学生的非理性爱国主义情绪。 据此分析,笔者提出消除这些消极影响的解决路径如下:一是利用新媒体进行健康网络互动,激发大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二是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三是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阻止非理性情绪滋长。
关键词:网络 新媒体 爱国主义 大学生 文化自信
随着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网民总体规模已占全球网民的五分之一左右,互联网普及率达70.4%,网络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成为当代大学生收集信息、了解社会动态的重要工具的同时,网络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人们一边感慨网络让世界变成“地球村”,一边也对自身的归属感产生了疑惑,网络时代还需要爱国主义吗?网络环境下我们该怎样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呢?
面对网络带来的深刻变化,如何更好的利用网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爱国主义相关概念及其重要性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④网络时代是否还需要爱国主义?这个问题毋庸置疑,爱国主义不会过时,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抵御西方文化和价值观输出,都必须依靠爱国主义。
大学生正值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网络环境的虚拟性淡化了大学生的国家民族界限,对民族归属感产生困惑;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所带来的西方文化以及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使大学生弱化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网络言论激励着大学生爱国情感的宣泄,但也容易引起极端化的泄愤性的爱国主义表达。由此可见,探讨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理念消极影响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理念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利于高校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网络挑战,转变思维方式,顺应网络时代要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理念。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理念的消极影响
当今时代,网络被广泛的应用于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深刻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和交流方式,也成为大学生掌握信息、拓宽视野的主要媒介。青年大学生是网络媒体使用的主力军,正确认识网络新媒体环境的消极影响,关系到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理念的认同。 笔者认为,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理念的消极影响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新媒体环境削弱了大学生的国家和民族意识
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伴随国家民族的产生而产生,人们使用共同的语言和文字,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长期在共同的地理环境中生活,由此产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对祖国真挚深厚的情感。对我国来说,它意味着 56 个民族和 960 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以及辽阔的领海和领空。
然而网络环境弱化了大学生的国家领土观念。过去,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文化输出乃至意识形态的渗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家疆界的阻挡和限制。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天下大事、选购国际商品、欣赏国外电影、进行跨界交往而不受国家地域的限制,传统意义上的国界变得可有可无,大学生心中固定的国家领土观念被削弱。
传统媒体在大众传播中扮演了“把关人”的角色,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失去了“把关人”,大量未经筛选的内容出现在网络上,非常容易误导大学生。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网络游戏、娱乐新闻、影视明星等的关注程度要远高于对国家时政新闻、社会生存状态的关注程度,他们不会花太多时间和精力浏览国家民族的热点问题,同时又缺乏相应的自我思考,容易盲目追随网络上所谓的主流观点,掉进“网络水军”的陷阱,给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带来危害。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超越国家民族、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的网络交往,使得他们与现实社会脱离,其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严重脱节,失去了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很难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新媒体环境削弱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既涵盖了宗教、文学、艺术、农学、医学知识,也囊括了政治、科技、军事、天文、地理的内容。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提高本族人民自信心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也是连结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大学生本应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将其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然而由于新媒体的特性,很多国外的自然、人文风光,英美剧中恢弘壮观、耳目一新的场景都能通过网络直接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使他们心生向往。反而对我国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古典著作、建筑和艺术风格等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当前,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借助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来宣扬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标准,主观夸大本国文化的优越性,如在《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影视作品中,西方国家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却以带有西方核心价值观的拍摄角度误导观众,宣扬个人英雄主义,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些英美国家的影视剧作品如《权利的游戏》、《唐顿庄园》等在大学生中受到相当程度的追捧,在追剧的同时,大学生不可避免的受到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在这种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被动接受西方普世价值观,盲目跟风,以使用西方语言、庆祝西方节日、购买西方服装为时尚,盲目追随西方生活方式,崇拜西方价值观念,排斥本民族文化,指责民族劣根性,民族自信心下降,文化自信大幅削弱。
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同时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⑤
面对网络新媒体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文化建设,扩大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尤为重要。
(三)新媒体环境易导致大学生的非理性爱国主义情绪
在当今社会,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表达爱国主义的新载体,它突破了传统表达方式的种种限制,逐渐成为爱国浪潮的主流。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网络新媒体环境的自身特点,网络爱国主义中也存在着非理性的因素,非理性的爱国热情一旦与网络相结合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在传统的爱国主义中,政府有能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引导,而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特征使网络爱国主义的情感表达形成速度更快、舆论范围更广、影响更深。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开放性,大学生更倾向于在虚拟的环境中尽情表达迥异于现实生活的激烈爱国情绪,而不用担心其社会影响和社会评价。这种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在网络环境影响下更容易走向极端。如在2012年的钓鱼岛事件中,面对日本政府公开否认钓鱼岛属中国的论调,许多大学生在表达自己爱国热忱的同时无限扩大了反日情绪,偏激的言论如“逢日必反”、“东京大屠杀”、“杀光日本鬼子”等层出不穷,走向了极端化。
理性爱国主义要求全体社会成员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合情、合理、合法的表达爱国情感,不敌视其他的民族,不抵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实施爱国行动。而非理性爱国主义则表现为受到了非理智情绪的影响,并在这种情绪影响下做出了具有破坏性的爱国举动,如狭隘的民族主义、网络民族主义等。网络中的非理性爱国主义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引起现实生活中的偏激行为。如钓鱼岛争端后,抵制日货,采用暴力方式对日方商店打、砸、抢、烧,毁坏日系汽车;家乐福事件后,打砸家乐福、游行示威的爱国主义暴力事件在全国范围内上演。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引起社会混乱,也容易被外界媒体利用,诋毁我国的国家形象。
三、解决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理念的消极影响的路径分析
(一)利用新媒体进行健康网络互动,激发大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
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导者,高校应该鼓励大学生关心民族未来和国家前途,组织大学生亲身参与到网络互动中畅所欲言。高校应及时关注大学生言论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动态和爱国情感变化,在提供真实可信的信息的同时,纠正大学生思想中的片面与不足,提出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在线交流、在线留言、在线讨论等都是行之有效的互动形式,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之余不知不觉地同祖国民族利益站到一起,实现爱国主义理念教育。
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加快了世界全球化进程,在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国家间关于主权、领土、安全等问题不可避免会出现利益碰撞,有摩擦也有共赢。如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问题、2021年中印边界摩擦等都触及到我国国家和民族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领土的完整,又如 2015 年中国成功申办冬奥会、2016年 G20 杭州峰会的举办等都是彰显民族骄傲和国家全方位实力的重大事件。用这些焦点问题圈定讨论的范围,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参与国家大事小情的热切渴望,引导大学生关心国家民族利益,增强国家民族意识,激发爱国热情,又可以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明确报国之志,用切实行动把国家利益置于首位,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传统媒体因具有权威性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更为密切,其所传达的主流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更加深远。高校可以利用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创建传统文化的媒体环境,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高校可以制作和播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广播节目,传达传统文化中的忧国忧民、忆友怀旧、思乡念亲;也可以将大学生兴趣点同传统文化期刊、杂志的创办相结合,鼓励大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作,用文字表达内心情愫;还可以组织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的不同选择收看优秀电视节目,如《百家讲坛》、《诗词大会》、《秦时明月》等,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对影视、网络文化、动漫游戏的热情中。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有助于大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
另一方面,高校应当顺应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借助网络新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⑥高校可以利用好手机这一大学生最频繁使用的移动终端,例如APP、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宣传主流文化,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活力。同时多借鉴其他国家校园网建设的成功经验,反思失败教训,结合本校实际,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进网络空间,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阻止非理性情绪滋长
网络道德自律是网民进入网络环境后网络这个虚拟社会对每个网民的基本道德要求。高校可以借助道德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品德的自我养成。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实践道德规范的有效渠道,是大学生自我提升的机会,如勤工俭学、义务劳动、支教扶贫、志愿者活动等。这些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能帮助大学生了解民情民意,认清国际环境,增强自身责任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有效管理不良情绪。
此外,高校还应借鉴“慎独”思想,提升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礼记·中庸》中写道: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⑦培养大学生“慎独”思想,引导大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在网络环境中规范自身言行,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水平。
参考文献:
①本文系2018年安徽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理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810371065)成果
②作者1方文霞,学号2017111402,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7级学生
③作者2高晓颖,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5.
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72.
⑥朱孔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323.
⑦董洪杰.国学知识全知道[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