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斌
常熟市吴市中心小学 江苏 常熟 215536
【摘 要】非连续性文本随着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大量涌现,意味着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要阅读好这来自于生活的文本,就必须连接生活,结合生活实际。让非连续性文本,从生活中来,再回生活中去。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语文综合实践中,立德树人,帮助孩子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他们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简称非连);生活;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称《语文课标》)(2011年版)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的阅读部分,写着“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从此非连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
一、什么是非连?
从《语文课标》中,可窥知非连是由图文等组成的材料。追本溯源,非连源自国际孩子评估项目PISA。PISA2009将阅读测试文本类型分为: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非连是指相对以句子和段落等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表单构成的文本,依据格式的不同,一般包括清单、表格、图标、图示、广告、时间表、目录、索引等,常以表格、图形和地图等多种方式呈现信息。百度百科上的定义:非连续性文本又称“间断性文本”,相较于具有叙事性、文学性的连续性文本而言,它是由逻辑、语感不严密的段落层次构成的阅读文本形式。一般包括图表、图解文字、目录、说明书、广告、地图、索引等内容。
综合上述材料,我们认为非连是没有叙事性、文学性的,由图画、表格等相关要素和文字有机结合的文本。
我们发现,原来非连早就存在于我们的世界。只是原先没有给予它应有的足够的重视。从每天面对的图文并茂的微信朋友圈,到孩子梳理的思维导图,甚至他们面对的一张试卷,原来都是非连。每天醒来看手机上的天气预报,面对的是非连;临睡前看台灯面板上的指示,面对的是非连……在信息化时代,非连关系着我们的方方面面。我们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现在似乎也可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广,非连的外延就有多广。非连与生活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学会阅读非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现代人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所必备的生存技能。这正契合了中国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孩子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教材上的非连
捧起教材,封面就是非连。打开来,里面的非连比比皆是。如目录,如每单元的单元导引页等。其中14页上的路牌,49页上的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96页上的公交车站牌,108页上的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更是典型的非连。(如下面四图所示,从左往右,从上到下,依次是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分别对应路牌,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公交车站牌和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
以上四个非连,前三个是图文类非连,最后一个是文本类非连。
下面就以路牌和公交车站牌为例,谈谈图文类非连的阅读和在生活中的学以致用。
三、非连的阅读与实践
(一)阅读简单——路牌阅读
1、提取有价值信息
从路牌这简单的非连上,可得到哪些信息呢?
首先两路牌差异不少。绿色背景的是高速上的路牌,关注它,可看到地名及其下面与之对应的拼音,还有边上的数字和长度单位。蓝色背景的是普通道路路牌,从它上面,也可看到地名及其下面与之对应的拼音,差别是边上没数字和长度单位,但底下有指示方向的图标及文字。
教材要求我们借助拼音认识地名,了解地名拼音的拼写规则,和用拼音拼写自己的名字。
路牌上的有些地名,如浦宾路,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绝大多数同学,完全可不借助拼音来认识,但顾榭的榭,北凫的凫可能就会难倒不少同学。课上我请同学试着猜读,有同学借助形声字等方法读出了榭,但凫确实难了。这时引导孩子拼读顾榭下方的拼音,有孩子若有所悟,凫字的读音脱口而出。可因为没声调,四声中读哪声的都有。这时老师一锤定音,或乘机引导孩子查字典明确。据此孩子的头脑中就会形成可借助拼音认识地名的印象。
继续聚焦路牌上的拼音,还可发现它和我们平时给字注音的差异,除了没声调,还都是大写字母,且对于特指某一地方的,要作为词语连写,一些通用的名称,如“路、湖”等要单独写。如此,孩子对地名拼音的拼写规则就有了了解。
2、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看文字,找细节,提取路牌上的信息,又通过观察对比,整合信息,得出地名拼音拼写规则要点。如学习到此为止,就有点就事论事了。注意路牌的图文类非连中的泡泡将我们继续引向生活,让孩子留意姓名的拼写规则,是教材上的要求,这要求很能激发孩子积极投入进去。但这样就好了?生活中我们有时确需借助拼音认识地名,但这不应是路牌最主要的作用。当我们站在街上辨不清东西时,怎么办?我们可能有N 种办法,但当孩子们再次聚焦路牌,提取到普通路牌上指示方向的图标和文字信息,就有了最经济直接的方法——看指示。对于没方向感的人,读普通路牌这简单的非连,从中找到指示方向的图标和文字信息大有裨益。
如孩子在生活中已有了这样的经验(听过或经历过),再次遇到类似情况,就会去读普通路牌这个非连,提取信息,筛选比照,化解路盲症等。而对于没有相关实践经验的孩子,经历了这样的对普通路牌这非连的解读,如在街上迷失了方向,会想到上过的阅读普通路牌这个非连的课,会去尝试解读身边的普通路牌,帮助自己找回方向。
而阅读高速上的路牌这个简单的非连,除了地名,从中还可找到数字及长度单位的信息,这样的信息有什么价值呢?对在高速上的人来说,意味着知道到某地大约还有多少距离,可估算还要行驶多久到达等。
就是这样一块貌似简单的路牌,蕴含的信息也不少。根据需要,提取、筛选、整合、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可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引导孩子留意生活中的路牌,会发现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路牌形形色色,这就会引发孩子们的积极关注。解读好生活中的路牌这相对简单的非连,孩子们会感受到其中的丰富信息,恰当地为我所用,让生活之路行稳致远。
(二)阅读不简单——站牌阅读
1、阅读1.0升级版
读路牌这相对简单的图文类非连,我们通过观察图文,关注细节,提取信息,筛选比照,梳理整合,进而找到有价值的信息。
我们依样来尝试读公交车站牌这个非连。如说读路牌这图文类非连相对简单,是1.0版本,那读公交站牌就不简单了,它应是1.0的升级版,2.0版。它与读路牌很相似,但信息量更大。这应是编者故意为之,在读路牌这相对简单的非连的基础上,创设了个更生活化的情境,直截了当要求在生活中实践运用语文。
教材要求孩子能依据实际需要,准确提取公交站牌的重要标示信息。并借助两个提示,引导孩子关注制订乘车方案时要注意的问题,制订出合适的乘车方案。
我班不少孩子是自己乘公交上下学的,因此遇到读公交站牌这个非连,相关生活经验很容易激活。孩子阅读站牌,通过看文字,找细节,提取到了诸多信息,如线路名,始末站,首末班车时间,停靠站点及站点个数,车辆行驶路线方向,和票价等。再将这些信息联结重整,比较分析,连点成线,结网筑块。一些有价值的消息就会凸显,如不同线路的公交停靠的站点数不同,但有可能有部分停靠的站点相同;制订乘车方案时,要留意乘公交时要注意停靠站点和所需时间的对应关系,选合适的线路和车次,并关注首末车的发车时间,选合适的出发或返程时间等问题。抓住了这些要点,列出可行的乘车方案就水到渠成了。继而在这些方案中选最合适的,解决教材上提出的问题时,抓住家住温泉镇(出发地),目的地宋家洼,及时间要求九点前赶到等关键信息,明确出行需求,然后从出发时间,停靠站点多少等作出判断,得出结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孩子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材上的读公交站牌这已不简单的图文类非连完美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孩子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孩子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要进一步改革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要重视课程的隐性价值,还要关注语文课程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新的内涵变化……”
虽然在读公交站牌这已不简单的图文类非连时,不仅提取了有价值的信息,还利用它帮助解决了实际问题。但生活中乘公交要面对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在读站牌,制定最合适的乘车方案时,不少同学结合乘公交的经历,反哺这鲜明指向生活实际的非连。如公交不准点(晚点为主),乘坐时突发各种意外,乘车忘带钱或没零钱,刷卡或手机支付,特殊时期(如新冠疫情)佩戴口罩等五花八门的相关问题,真是只有老师没想到,没有孩子想不到的。
2、放眼生活的阅读
在读公交站牌这图文类非连后,乘势引导孩子读地铁、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图文类非连,虽与乘公交比,孩子们的乘坐体验率降幅较大,但他们情绪高昂,用读站牌的方法,举一反三。不少同学表示要在假期中从常熟站出发回老家,体验把火车出行的感觉及到苏州或上海旅游时搭下地铁,用生活实践来检验下对此类非连阅读的真实效果,查漏补缺。以点带面,这又涉及到火车票等的订购,车票票面信息,乃至旅游出行的规划方案等。
推而广之,孩子真切地感受到非连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无处不语文,生活到处是非连,非连无处不生活。学会阅读非连,才能在这现代的信息化社会中更美好地生活。这促使孩子们自觉去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养成留心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从教室里的“三表”(作息时间表、课程表、班级工作表),到走道里的消火栓的使用方法,从垃圾分类示意图,到广告宣传海报,从零食饮料的外包装,到手机里天气预报……都成了热衷阅读的对象。孩子们在阅读非连中生活,在生活中阅读非连。通过阅读观察,关注细节,提取信息,然后通过辨识、分析、比较、归纳、梳理联结整合,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再结合生活实际的需要,作出判断,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孩子们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在这样积极的阅读非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自己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
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应该也必须和生活连接,才能鲜活起来。作为本就源自生活的非连,随着新时代信息化元素的越发彰显,非连也必将越来越紧密地拥抱生活。我们只有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才能避免纸上谈兵的尴尬,从中高效地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让非连,从生活中来,再回生活中去。在阅读非连的语文综合实践中,立德树人,帮助孩子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他们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2019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