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秀苇
青岛市即墨区第二十八中学 山东 青岛 266200
摘要:语文学科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工具性以及人文性,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提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发展而言,初中阶段则是最为关键的阶段,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提升的强化,不仅可以使学生提高自身在社会、人生和自然等方面的认知,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提高自身的求知欲、交际、审美以及领悟等各个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实现其人格的完善,为学生的后期发展鉴定牢固基础。本文深入探讨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提高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提高;人文素养;对策
引言
初中生的身心正是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正在逐渐形成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最佳阶段。语文学科作为全面性培养学生高尚人文素养的关键学科,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强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力度,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高尚人格的塑造,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使学生身心实现全面的健康发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教学目标缺乏合理性设定
在初中语文实际教学活动中,在对策的具体制定之前,需要将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解。毋庸置疑,目前部分教师对于学生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并未利用课堂教学开展提高,出现此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并未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设定。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学校在初中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依然坚持使用应试教育模式,认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主要学习目标是在考试中拿下高分,殊不知拥有较高的语文成绩并不代表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在语文能力的所有组成成,人文素养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未能得到人文素养的提高,关键原因在于教师并未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设定。
(2)教学内容缺乏合理性
立足于目前实际情况角度而言,初中语文课程中往往存在教学内容缺乏合理性的现象,这也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在我国教育中涉及了多个学科,语文学科则是在有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中最合适的课程。但是,大多数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中无法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到明显的提升效果,特别是在初中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所拥有的思维特点,教师经常会忽视,对于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中所具备的重要性,并未做到合理把握。语文课程所设置的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偏离了学习的正确目标,并且大多数教师对于这一点并未意识到,在教学内容上依然根据教学的传统理念进行设计,使学生无法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缺乏较强的积极性,进而人文素养也无法得到有效培养。
(3)教学方法存在传统化
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针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使教学方法具备一定的多元化是一项重要内容,如果无法实现这一点,则使语文教学无法实现最终目标。毋庸置疑,要想使语文教学实现最终目标,必须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主体。然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如果运用的相对传统化,那么在实际教学中一旦遇到问题,教师则很难做到准确把握,更别提根据问题进行解决策略的制定了。可以见得,教学方法存在传统性,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影响的严重性。
三、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提高的对策
(1)重视教学活动中人文精神的有效渗透
在初中语文实际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资源做到整合的重视,对人文精神做到渗透的强化,通过创造良好的人文素养环境,使学生得到审美情趣的提高,通过知识探索过程实现人文教育无限魅力的感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以及具体情况作为依据,对教学中的侧重点做到准确把握,将人文精神融于教学活动中的每个环节,同时需要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做到重视,对学生所拥有的个性特点以及思想做到充分了解,为学生的自我表现提供足够的空间,使学生学习得到主动性的调动,进而使学生的带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例如,在讲解《背影》课文中,教师可以对课文中出现的四次背影做到准确把握,让学生主动去感受主人公对父亲的特殊感情,使学生得到感悟能力的增加;还可以通过课文中对父亲所描述的四次话语,让学生对其中所体现的至善情感进行体会;同时可以通过课文中四处针对主人公流泪画面的描述,体现出人文精神。在语文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渗透人文精神,教师必须做到契合点的准确把握,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情感体验的增加。
(2)针对语文教材进行人文精神的挖掘并开展教育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初中语文学科的教材也有了一些改编,教材通过改编之后,在内容上富含了更多的人文精神,为学生带来了情感上的强烈震撼。例如,在针对《理想》课文进行讲解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第一段中所出现的四个比喻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分析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理想所发挥的作用是什么样的,对于理想而言,你又会比作什么,通过对教材内涵的不断深入挖掘,使学生的现实生活能够与理想产生密切联系,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语言引导“在每个人的身上理想所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由于人类处于不同时代所发挥的作用也会不同”,我们可以共同来看看在人类中理想所起到的作用。通过对第二段的深入分析,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到理想是立足于现实基础层面上的,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制定的对时代以及自己能力产生脱离的梦想进行去除,如,想要成为超人;并且通过对教材的不断挖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在人类发展中理想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自己对理想进行追求时付出了哪些努力,战胜了哪些困难,自己得到了什么样的精神体验,使理想更贴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加强
语文知识的有效传递是进一步发展人文素养的前提以及基础,然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未十分明显,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体验以及认同起到了重要作用。初中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式,应针对学生活动进行过多的设计,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例如,在《敬畏自然》课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正式上课之前组织学生每人搜集一张自己认为最美丽的风景图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品通过投影进行展示,进而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当中。同时,通过对树木被大量砍伐之后,土地出现尘土四起现象的展示,为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将学生带入今天的主要探究活动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教师必须起到引导作用,针对课文内容,让学生分为多个探究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材料进行自主的搜集以及整理,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对于展示的方式,学生可以自由设计。在此过程中,有的小组将观点利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对话进行了阐述,有的利用动物的具体发展历程,倡导对动物的保护等,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做到了本质上的理解。
结语
大部分教师依然认为在升学考试中语文教学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只有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取得高成绩,才能实现升学率的提高。但是,在学习中如果单单以提高分数作为根本目标,那么在学习中学生会因此受到一定限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挥启发和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自主的思考语文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不管是语文课文中主人公所要表达的写作意图,还是想要体现的思想境界,学生都需要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深入的理解,使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宏伟.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S1).
[2]周宥佟.谈中学语文教学对人文素养的培养[J].西安社会科学,2011(3).
[3]胡勤平.承精髓,重人文——新课改语文教学案例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