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晓梅 2刘怡
1陕西省汉中市教研723000 2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实验小学24200
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新时代教育的育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方式必须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小学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安排在第六章除法所涵盖的内容,我们以本课的课堂教学活动实际来浅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基于核心素养下,重构课堂教学预设,发展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落实,我们先来了解深度学习,它是学生发展和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深度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通过积极地探究实践,深刻地掌握学科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我们的教师要跳出原来的教学模式,重构教学预设。在课堂教学主题活动中来促使学生学科思维模式的形成,同时通过任务驱动项目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以及其它能力。走进教材,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安排在第六章除法第六小节的教学任务。本节课教学需要1.5课时来完成,让学生了解两个常见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总价=单价×数量,速度和单价是事物不可直接度量的属性。解读单元目标指出在本章节中学生需要达成以下三个具体目标:首先,了解速度与单价的实际意义,即速度=路程÷时间、单价=总价÷数量;其次,能根据速度和单价的意义,通过运算比较它们的大小;再次,能解决与这两个数量关系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本单元引入数量关系的学习,是因为速度单位的相互转换,会遇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走进课堂,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创设教学情景,激活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学生欣赏结束小动物们的运动比赛之后,教师以裁判的身份在白板上出示一张成绩统计表。如图所示:竞走成绩表
.png)
教师随即提出问题:“你能看懂这张统计表吗?你想知道什么?请你尝试着提出数学问题。”这样问题预设,引发学生提问题的欲望和思考,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静默,给学生留下静思的时间,而后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提出的问题,同桌讨论交流之后请学生全班分享所提出的数学问题,问题归纳如下:(1)我想知道它们谁走得最快?(2)怎样比较它们谁更快?(3)它们各自每一分钟走多少米?教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教材巧妙的设计数据,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快慢的多种策略。学生轻松推理出时间相同比较所行路程得出松鼠快,路程相同比较所用时间得出小兔快,能获悉两两之间谁更快。这样的环节不仅让学生初步体会速度与时间和路程是紧密相关的,而且也发展了学生推理能力的提升,同时又引发“小兔和松鼠到底谁更快?这样的数学问题产生,无疑产生需要算出小兔和小松鼠1分各自能走多少米。我们看到教师为学生建构平台,促使学生问题的提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生问题又产生。真问题,真研究在这节数学课堂中自然而然的发生。
教师将学生解决的策略板书黑板上:小兔每分走:240÷3=80(米)松鼠每分走:280÷4=70(米)得出结论:小兔走的快。而后教师指着算式再请学生说一说每个数字所指意义,顺势引导学生归纳总计出数量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明白“1分”为单位时间,“80米”是1分的单位时间里小兔所行走的路程,“80米/分”就是小兔的速度。依次类推出松鼠和猴子的速度,让学生对速度的理解逐步由模糊过渡到清晰。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创设深度学习平台,助力学生数学审题策略的多样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对速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课前布置实践任务:全家总动员参与5分跑步活动,填写统计表1分内家人各自跑的路程,并与家人说一说谁跑的快,在实践活动中对速度初步感知,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课中教师对教材“看一看,说一说”的深挖进行了如下预设:课前请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查阅收集关于对物体快慢描述的信息,利用多媒体的互动演示功能进行分享汇报,收集整理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学生信息分享结束之后,再推出教材中所呈现的四个方面数学信息来充实学生对速度的更近一步的理解和认识,这些高科技的教学素材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分享交流、信息分析中体悟数学。课后请学生继续收集与速度有关的生活素材,来提升学生对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认识,课后延学、拓宽视野中了解数学价值。教师通过连贯性的任务驱动为学生深入学习知识搭建平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更深层次的学习,同时在系列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各种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核心素养下,研发课堂习题,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夯实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提升。
《走向核心素养—深度学习》一书中指出,要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显著标志是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运用到真实生活问题解决之中,以及学生表现出主动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基于对学生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教者研发出进阶式课堂练习题目,研发题目适合各个层次学生不同程度都能得到数学素养发展。习题创设深入生活实际,以生活素材为练习题目依托,创造性的编设数学问题助推数学问题策略能力的提升,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呈现以下的教学内容:一是在小组交流互动中分享自己对速度的生活实例,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学生在互相交流、辨析的过程中对新知进行内化;二是利用教材习题“你知道吗”这样的科学素材来感受了解第一宇宙速度,进而增加对速度的理解,发展学生课下延学欲望;三是结合教学素材创设生活情景,根据教师旅游行程出示一张行程统计单,要求学生同桌合作,相互说一说获取的数学信息并尝试提出数学问题共同解决,归纳总结所用到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
.png)
四是创设两个家庭周末外出游玩,提出谁行驶的快?这样的一个生活情景,让学生先讨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得需要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根据学生所讨论的结果再出示相应的数学信息:同学小A家3时行驶了180千米,同学小B家4时行驶了220千米,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这样的设计更深层次的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更深入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发展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四、基于核心素养下,开展多方位的评价活动,发展学生审题能力的全面进阶。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中学习者的各种动向,并及时积极给予正确的评价,以此来激励、唤醒和鼓舞学习者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我们走进课堂观察,开课伊始教师便用激励的口吻给予学生评价“一进教室,老师便感受到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你们的眼神激发了老师的上课热情,谢谢你们”,学生被老师这样给予这样的评价之后,我们看到了学生坐姿更加挺拔,精气神更足,眼神更加聚集于老师。这一刻老师迎来了打开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心灵钥匙。在课堂互动中,教师不吝惜对学生时时给出精妙的评价,助力学生学习能力进阶。当老师把创设的情景图展示出来请学生根据情景图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准确找出相关信息之后老师评价:“孩子,你有一双发现数学的眼睛,为我们找到了有用的数学信息。”苏州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这一刻,虽是显而易见的答案,老师却给予了同学这样的评价。课下交流老师所提问的学生是“学困生”类型,教学活动中老师为了不同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得到发展,将难易不同的题目抛给不同类型的学生希望他们都能发展进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本节课教师在安排生生互动,同桌讨论、小组讨论活动中后缀一项“请结合本环节学习任务以及小伙伴在互动中的贡献进行自评、互评,根据评价推选最佳成员进行成果分享”评价表格项目如下:评价单(在本次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表现情况统计表)
这样的一张评价单老师的预设并非是达到浅层次的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的目的,而是通过这样的形式夯实学生参与各类互动学习、深入研究问题、促进“真学习”发生,让学生审题能力得到有序发展,避免流于形式上的小组互动,同桌互学。课堂评价活动也是一项需要我们用心去研究的学问,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心里眼里要装有学生,有一个发展学生的真心,学生才会感受到老师的真诚,才会接受教师的评价,评价也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促使学生多思、多问、多疑、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审题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全面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