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36期   作者:谌祖洋
[导读] 在数学学习中,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尤为重要的
        谌祖洋
        安徽省明光市实验小学,安徽 滁州 239400
        摘要:在数学学习中,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尤为重要的,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同时对于个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有很好的影响作用,所以教师要重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创新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建立良好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引言:数学学科作为依靠思维能力来展开的学科学习,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要从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来进行思考与创新,结合教材的学习与情境的创建,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使学生具备更优质的品质来展开今后的学习。
        一、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在过去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在课堂之上,通过自己的一味讲解来传授知识,这样的方式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剥夺了学生展开积极思考的机会,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的被动,无法更好的推动思维能力的建立,所以在新时代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积极的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带动学生的积极思考与表达,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是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能力中的引领人,同时思维能力的建立要从学生的思维意识中来进行不断的提升与检验,所以教师就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思考与创设。在二年级《认识方向》的学习中,方向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实际应用的能力,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方向感,才能更好的认识不同的方位,便于外出出行。那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要以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主,设置便于实践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来建立良好的方位感。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不能代替学生来进行感知和感受,而是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寻找一定的参照物来学会辨别方向,并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下都可以很好的分辨东南西北。这样的从学生角度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方式,使得学生在不断的练习和实践中来建立良好的学习能力,从而推动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思维是一个人考虑问题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自身智力能力的核心,对于数学的学习而言,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展开积极的思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建一定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未知的状态之中,从而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推动思维发散,并在逐步的练习中来建立良好的思维能力。
        例如: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既是在不断的认知中,也是在展开不断的探究中,所以教师要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推动学生对于知识的积极思考,同时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进行考查,这是非常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良好思维能力的方式。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中,我们会学习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来梳理面对不同问题时的方式,然后结合一定的思考方式来顺利解决不同的问题,通过了解,教师就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以“想想做做”中的习题为例,通过了解已知条件,该如何解答,以此问题为例,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选择同学进行回答,这个过程就是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思维能力的方式,可以应用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
        三、在学生勤于动笔的基础上,来推动思维发散
        在数学的学习中,会有很多需要学生来进行计算和画图的时候,这个过程就是通过动笔来检验不同的办法,培养学生思维的运转。但是实际情况下,有很多同学在进行习题练习的时候,也会懒于动笔,而只是依靠口算或是心算,这样的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做题的准确性,同时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所以教师在展开数学教学活动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勤于动笔,带动思维的进一步发散。
        例如:在数学学习中,是有很多需要学生在动笔的情况下才能展开的学习,而勤于动笔的习惯可以带动学生思维的活跃开展,从而有利于推动思维能力的提升。如立体图形的计算问题,当题目只给出具体的数据,而没有展示立体图形时,就需要学生来自己画图,并结合长宽高的设置帮助自己建立立体的认知,从而更好的根据题目来找出答案。学生通过积极的动笔计算,可以推动思维方式的进一步形象与具体,将问题简单化,从而能够更好的展开数学学习。另外,在《厘米和米》的学习中,是需要学生对于不同的事物进行测量的,感受不同的长度单位,建立对于数学知识的立体认知,为其提供思维支柱,从而更好的展开计算。所以要引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多多的利用动笔的方式来完善认知,更好的解决抽象性的数学问题。
        四、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积极的探讨与交流
        在数学课堂上,教学活动的开展,除了从教师的讲解和学习的积极参与来进行之外,还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展开,对学生而言,展开积极的探讨,可以给出现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分享自己思考的出发点,在不同意识之间产生更多的碰撞,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例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题目,以推动学生的积极思考为目的,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来进行积极的探讨。如题目“家庭出游计划,有两种不同的方案:一是如果买3张全票,家庭其他成员则可以按半价进行优惠;二是对全家进行八折优惠,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来讨论哪种方案更合适,建立对应的最佳优惠方程式。”小组成员基于不同情况来进行探讨,说明不同情况下的最佳优惠方案,并经过探讨可以确定出题目所给的方程式。我们知道,不同的个体对于事物的认知是不同的,虽然经过教师的指导,会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思维方式却是各不相同的,对于学生来说,在小组探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对于题目的认知,同时也要积极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来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的完善自己思维意识上的漏洞,提升自己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教师的角度来创新,从学生的角度来调动,在共同的努力中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品质,并带动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郭玲玲,周世如.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
        [2]李林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8(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