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 侯小瑞 刘琦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710043
西安优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710077
摘要:生态可持续发展科普教育以综合素养课程的形式融入教学,是践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对素质教育及研究型课程的要求的有效途径,已逐渐呈现出多方面的独特性和必要性。义务教育阶段生态可持续发展科普教育课程的开发应遵循本土性、综合性原则,因地制宜,围绕生态文明素养要求目标,依托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和学科大纲进行课程融合。
关键词:生态文明;义务教育;课程融合;素质教育
引言:以《基础教育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育观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生态文明意识为教育目标,国家多次强调需将综合素养课程设置为学校的必修课,使得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推动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生态可持续发展科普教育课程作为综合素养课程的呈现形式之一,已在多地推广并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生态可持续发展科普教育课程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结合学科知识、信息技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内容,以校内联合校外的方式,使全体学生得到德、育、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1生态可持续发展科普教育课程应以促进课程功能的转变及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改善学生学习的方式为目标。
1.1 生态可持续发展科普教育课程秉承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获取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能力,其本质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这种能力不仅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也是学科学习的基础,更是素质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态可持续发展科普教育在课程设计中基于“内化和应用知识、分析和整理信息、追问和反思经验”三个培养学习能力的维度,有目的的培养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能力,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2 以探究型课程为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探究型课程提倡学生在学习中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秦岭生态朱鹮濒危动物保护科学考察课程为例,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阅读濒危动物有关知识,了解朱鹮这一秦岭深处的珍贵鸟类,并提出问题;其次,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朱鹮之乡,走进田间地头,通过完成一系列实验及调研任务,例如环境监测、水样采集、土壤样本采集、生物多样性调查、深入栖息地的居民中进行调研等,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再次,基于各组的问题,通过给学生创造和生态学、环境学、动物保护领域专家学者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获得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的知识输入,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最后,各组通过报告、演讲等方式进行总结,同时主动发掘进一步研究的主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后的延伸学习方向。
2 生态可持续发展科普教育课程应以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形式为主,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依托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综合素养要求和学科大纲进行跨学科的课程融合。
生态可持续发展科普教育课程应在开发过程中充分融合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生命科学、英语、物理等学科知识,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以探索科学和理解社会为依据,使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地方或校本课程。以秦岭生态朱鹮濒危动物保护科学考察课程为例,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充分结合秦岭生态资源特点进行如下课程融合设计:
?语文知识的融合:通过背景资料阅读、信息提取、内容分析、主题写作等形式将语文能力融入其中,让学生讲语文带入生活;
?英语知识的融合:英文信息的引入、外教的参与、主题词学习,将英语学习带入情景,增加英语学习的乐趣及适用性;
?自然科学知识的融合:课程以自然科学为主题,让学生了解濒危动物朱鹮的生理特征、生活环境及生存挑战;
?数学、化学等理科知识知识的融合:学生要求通过实验的方式对当地土壤、水、空气等进行取样,并根据所学知识计算出衡量土壤、水、空气的数据,最后进行综合的、科学的分析;
?人文、历史知识的融合:课程要求学生深入农村,对当地的社会构成进行调查和分析,结合地方的发展及历史,总结出当地人文特色及今后发展即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3 生态可持续发展科普教育课程的开发应充分联合校内外教育、科研机构,系统化教学成果,以综合素养课程的形式适应当地学生发展的需求。
生态可持续发展科普教育以综合素养课程的形式展现,其内容包罗万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需横向连接学校、科研机构、校外教育机构,促进课程的研发和教研。其目的是通过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根据学生在不同项目中的反馈和成果,立足学生需求,开发学生使用的教材、拓展性学科阅读、实验工具及供教师使用的课程计划、过程性教育测评、教师指导手册等,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科普教育课程的可实施性及便捷性。
4 生态可持续发展科普教育课程的开发应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特点,符合学校特色
4.1 生态可持续发展科普教育改变学科本位,通过课程设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生态可持续发展科普教育着重于整合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及其比例,让学科知识不再是孤立的个体,打破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统教育理念。通过活动设计、阅读设计、任务设计等,体现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更好的践行基础教育的教育目标。让学生能够以多门学科知识为基础,结合学生的自身经验,以实际为出发点解决问题。例如以实际生态问题的解决为目标的研究性项目,引导学生运用“科技”思维,采用“科技”手段,解决现实的生态问题,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其创新能力,培养生态文明素养。
4.2 生态可持续发展科普教育课程应充分结合校本课程,紧密联系课程内容与生活和当地环境,让课程形成区域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体现办学的优势和特色,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手段。将生态可持续发展科普教育课程充分与校本课程结合能够更好的融合当地特色,通过课程的“本地化”及“生活化”,树立学生对于当地知识的文化自信。生态可持续发展科普教育课程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立足于本地,从历史、文化、自然三个大类开展课程,从历史的角度解析文化产生的原因,从发展的角度了解保护自然的必要性。
5 把生态可持续发展科普教育课程的开发与绿色校园建设相结合
绿色校园建设是教育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把生态可持续发展科普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学校的绿色校园建设有机结合,有利于学校资源合理分配,同时,让生态可持续发展科普教育课程能够形成校内-校外一脉相承的学习体系。例如,结合绿色校园建设,丰富学校花园的实践功能,让学生学习、观察植物和体验种植;在校园中建设“迷你纸张再造厂”,让学生将废纸再利用,制成“限量版校报”;在学校设置“太阳能中心”,让学生见证校舍中光能的转化;建设“水源净化实验室”,通过简单科学的手段,让学生将污水进行净化并再此利用... ...通过这些绿色校园建设的方式,让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实验,在大自然中实践和验证。帮助学生学会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 成尚荣. 地方课程培养具有本土情怀的学生. 中国教育报 2008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9aa5ebc0a6fbe74d73b2276cc3f459af&site=xueshu_se
[2] 赵永柱. 浅谈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中国农村教育 2007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91b35cd7345081ce3811055f6e3fade8&site=xueshu_se
[3] 同生态对话,与自然共生-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生态科技教育”特色介绍.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9,36(04)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N2020&filename=XCJJ201904040&v=LtM6mv4H4u%25mmd2B%25mmd2FUZHUcqmK1S98lN2pAaPflcaPSsoyRkklc%25mmd2FAu8A0uxmJDIXQ%25mmd2BMO1a
[4] 蔡文. 论生态科技教育课程的建构.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0,39(03)159 -164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N2020&filename=XCJJ202003023&v=e6Eny1xqtCYDV2pXTJpv8afqZ7UQDyjt%25mmd2BQ%25mmd2BCJxos%25mmd2Ff2oQR3xKUFc1K%25mmd2BqDKKP3B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