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东 金倩 晏子扉
保山学院政府管理学院,云南省保山市,678000
摘要:高校学风的形成受大学生个体态度、同伴群体交往、教师教学态度及学校整体环境的影响。保山学院学风仍存在诸如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低、容易受外界干扰等不足。动员学生考研利于引导他们树立学习目标,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学校应该顺势而为,逐步探索以考研促学风的路径。
关键词:考研;学风建设
基金项目:保山学院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保山学院考研状况调查研究(XSKY055)”的阶段性成果。
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后,没有了中学时代那种刻苦的学习态度,反而陷入目标缺失、无所适从的泥沼,甚至出现逃学等不良行为。近年来,考研成为越来越多本科生的一种选择,且从短期来看,考研人数的增长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对考研这一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经济学分析表明,考研不仅有利可图,而且投资回报率也相当可观,考研热潮的背后其实是投资主体们对各种投资行为的理性选择。[1]保山学院作为普通二本院校,学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学校应该顺势而为,逐步探索以考研促学风的路径。
一、影响高校学风形成的因素
1、大学生自身的态度
首先,有些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学习热情降低,学习动机薄弱。其次,在学习上存在功利心理和浮躁情绪,对未来感到迷茫,导致自身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有限,更有甚者出现作弊等违纪行为。再次,当代的大学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自律性较差,将大学视为混文凭的场所,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但是在兼职、社交等方面却投入较多,造成喧宾夺主的局面。
2、同伴群体的相互影响
对于大学生而言,同伴群体的影响至关重要,特别是舍友、朋友等亲密同伴群体的影响。在网络新闻中时常有“学霸宿舍”、集体保研或者全部“上岸”这样的报道,当然也不乏某些宿舍同学集体沉迷游戏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同伴群体的影响。如果身边的都是热爱学习,每天努力拼搏的人,那么自己也会自然而然的受到感染,爱上学习。同伴群体的影响往往来源于潜移默化之中,它会在无形之中形成一种群体压力,让大家慢慢的变成志趣相投的一群人。
3、教师群体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的态度,甚至是对整个专业的态度都会产生影响。虽然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处于同等重要的水平,但是教师对于科研的重视程度往往更高,教师们通过科研成绩更容易获得职业晋升。一些教师对教学的态度是,上满一定的课时、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不会全身心地将精力投入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中,教风的良莠不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风。部分教师上课缺乏激情,照本宣科,而且有的教师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与学生的交流甚少,甚至存在学生找不到老师讨论请教的现象。
4、学校环境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高校的管理工作松弛,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高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不到位,同时对于学生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上的缺位和认识上的不足,间接地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在教学管理中缺乏专门针对学风建设的宗旨和目标,对于大学生学业和心理的帮扶力度不够。同时,多数高校的高层次学术报告、讲座和高质量的科技竞赛等活动举办较少,使得校园整体学术氛围不浓。
二、考研对学风建设的积极影响
1、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
考研是营造浓厚学习氛围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不仅能促使考研者自身加强学习,而且能积极影响他人。考研学生的积极带动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能产生有利的影响。通过鼓励更多人参与考研的方式,在学校里树立一种人人学习,人人爱学习的氛围,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励更多学生创造良好学习风气。
通过分析成功考研大学生群体性特征,作者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考研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风建设。[2]
2、树立学习目标,指引学子方向
引导学生从入校或者大一大二便树立起考研的目标,就能使学生们知道自己应该从什么方向努力,怎样努力,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考研作为一种需要长期准备的考试,可以很好的避免学生在整个大学生涯无所事事或盲目的状态,从英语学习的日积月累到专业课的夯实,考研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作为学生的榜样,能够引领更多学生形成学习的向心力。
三、保山学院学风存在的不足
1、学习目标不明确
对于很多刚入学的大学生,由于对大学和中学在教学、考试等方面的差异性并不适应,导致他们迷失了方向。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有教师的监督进行约束,习惯于他律的学生无法在短期内为自己设立一个很好的目标。缺少目标,也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以课堂听课为主,很少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拓展视野,进行课程内容的延伸学习。
2、学习积极性较低
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一种自觉能动心理状态,是激发学习、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确定目标的原动力。通过调查发现保山学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波动性较大,随年级升高呈现下降趋势。刚入学的大一新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大二、大三的学生。由于不喜欢专业或对未来的迷茫,学生产生困扰,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3、学习受外界干扰因素较多
对于处于互联网一代的大学生而言,在各种新型媒介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学习及其容易受到干扰。一方面,课堂上浏览手机的现象广泛存在,特别是在诸如政治、英语等公共课程的课堂尤为明显,不利于学生掌握课程内容,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短视频、网络游戏等平台的兴起,让部分学生沉迷其中,要么是无休止的观看、玩乐而导致学业不良,要么是受网络红人等的影响,树立了不恰当的成长目标。
四、保山学院以考研提升学风建设的对策
1、注重考研的宣传动员,让考研深入人心
针对学生要“早动员、早指导”,通过新生入学教育、班会等不同的形式,介绍学校及各二级学院考研情况,在学校层面营造鼓励考研促进学风建设的氛围。制定符合不同年级特点的宣传动员方案,特别是要注重低年级学生的意识转变。从低年级抓考研的意义,不仅仅是使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早一些了解考研信息,更能促使有考研意向的同学早做准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把这种好的学习习惯传递给其他的同学。
2、多方协助,解决学生备战考研过程中的难题
从低年级开始,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奠定良好学风形成的基础。同时积极充实诸如自习教室、图书馆开放时间等利于学习的资源。针对学校学生普遍英语成绩较差的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势在必行,在提升四六级英语过级率的同时,为考研英语做长远准备。通过教师讲解、 考取研究生的学长学姐介绍考研心得和经验等方式,具体而实际的为学生掌握考研的方法而助力。
3、构建体系化考研服务机制
学校要保持全程优质的考研指导服务,贯穿考研过程。首先,在准备阶段。利用班会、群体讲解以及个人咨询等方式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兴趣,客观地进行自我定位,合理地选择学校和专业。其次,在备考过程中,积极了解考研生的心理状况和生活需要,及时沟通,减轻压力,营造宽松、和谐和安静的备考环境。同时可以组织专业课教师开展辅导,帮助学生厘清课程脉络,解决课程难题。最后,在复试和调剂环节,学生的心理波动往往也较大。对于能进入考研复试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沟通,帮助他们调整好状态,避免浮躁和掉以轻心。
参考文献:
[1]熊倪娟,赵东辉,施祖麟.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与社会人的流动渠道——对“考研热”的经济学与社会学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02):47-54.
[2]李国昌,任笑良.成功考研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1):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