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宾
广西平果市平果高级中学
摘要: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科目,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都觉得难、杂、乱等一些类似的问题。本文以我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从多个角度来论证初高中课程衔接下历史学科培优的几种策略。
关键词:初高中课程衔接 历史学科培优 有效策略
一、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历史学科中越来越注重创设新材料、新情境 ,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阐释材料的能力,特别是考查学生的阅读和概括能力。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的基础知识未形成体系,缺乏对历史知识系统性框架型结构的构健。对时序性的问题搞不清楚,给解题带来相当难度。2.学生对考点知识的掌握相对模糊,在客观题的干扰选项面前往往会选错,对知识的掌握不扎实,还不能从深层次来理解历史知识。3.学生在主观题的解读方面习惯较差。如解题不规范,答题偏离题意,重复采点,照搬书本或材料等等,成为主要的失分点。4.学生读书方法不正确。没有去提纲挈领把握教材中的要点,最终把考点知识混淆成为拼盘,难以提高学习效率。
在初高中课程衔接下,如何对学生进行历史学科的培优?通过平时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种培优策略。
二、历史学科培优策略
1.培养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好方法。
什么叫做“论”? 归纳式概括、点睛式概括出的内容就是被概括史实的“论”。是指从客观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之中抽象出来的带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如“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及民族融合”等。
“史”要概括,主要表现为历史概念的运用;“论”要具体不能空洞,“论”从史出;特别是遇到点睛式概括,千万不能生搬硬套,到处乱贴。
2.采取学案式教学,夯实基础,建立学科体系
在学案的设计上,以一个单元设计一份学案,注意本单元的知识线索,即围绕核心主干知识来精心设计。学案包括有课标解读、知识结构、考点过关、以及精选题训练四部分。课标解读具有方向性,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考试范围,找出本单元考点知识的内在联系;知识结构从直观上帮助学生建立起本单元考点知识的结构框架;考点过关则有利于夯实考点知识;精选相关训练题有利于学生在掌握考点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的能力。
在设计学案时,课标解读、知识结构、考点过关可采用与学生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师给以适当的补充与讲解,学案即用于正常教学,也用于培优,这样做的结果可以提高优秀生的学习能力,有效地进行培优训练。
3.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或人物,加深对考点知识的理解
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人文学科,而且是一门思辩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可要求学生对内容繁杂的历史事件做思辩性分析,对每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要从其发生、发展、作用、影响等多方面来挖掘,对每个历史人物要从多角度来辩证的评价,让学生自己发现,历史从不同的角度会折射出不同的光彩。
4.强化主观题的答题辅导策略
在辅导学生做材料分析题时,可按照下列流程来进行:读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提取出有效信息——调动所学的相关知识——搭建二者联系的桥梁——规范答题。
在辅导学生分析问答题时,可辅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数句号,分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及关联词,他们是理解材料的关键。从材料中寻找题干中的提示语、答题语、中心语。有的隐藏在字里文间,潜伏在整个段落之中。这种隐性的中心句需要学生在整体把握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比较、概括提炼。提示语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如题目中的,“简述”、“比较”、 “概述”等等。根据这些解答的提示语可确定题型。答题语即要求回答的内容的成分,如“情况”、“经过”、“内容”、“结果”等等。中心语即指明答案围绕的中心和落脚点。找到了这些,再调动所学的相关知识,构建答题体系,行文作答时要尽量做到简洁明白,条理清楚,做到要点化、段落化。
5. 立足课本,读精、读深,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不但不能冷落课本,而且对课本要读精、读深。没有全面准确的历史基础知识,无法谈能力的培养。
读书有两种方法:其一是读精,就是要善于归纳总结。在读书过程中要举一反三,由一个考点来横向纵向带出所有相关考点,以小专题的形式解决问题。其二是读深,就是要挖掘课本里的一些隐性知识。在读书过程中要点化,要提纲挈领的把握知识结构考点,突出重点问题,记住关键,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带有较强的目的性,限定时间和内容,提高效率。比如“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你要如何理解?
6.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老师要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讲课之中。变原来陈述式教学为论证式、探究式教学,从传授知识“是什么”的教学转变为“为什么”的教学。课堂上注意多提问,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人和事,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历史事物,就难以得出正确结论。对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一分为二全面分析。材料解析题,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积极参与。在日常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个性与共性,原则与策略,必然与偶然等的辩证关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尺度,人民和英雄人物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三、结语
历史学科的培优策略多种多样,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学情做出相应的方案,并持之以恒关注和努力,脚踏实地,不断探索,发现和总结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充分信任和肯定学生,及时地鼓励和褒奖;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并给予辅导。我相信,只要我们遵循教育规律,各方力量统筹兼顾,共同努力,初高中衔接课程下历史学科的培优效果会不断突破。
参考文献:
[1]赵双菊.尖子生培养的要义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吉林市教育信息网.2013.08.
[2]夏金梅.初中历史教学中尖子生的培养策略.[J]观察与思考.2015.03.
[3]陈同昌. 如何解决尖子生历史低分现象.[J]于都教育网.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