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中鲁迅文章标点符号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刘权辉
[导读] 鲁迅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所写的文章内容与情感,教师应对鲁迅文章中的标点符号予以重视
        刘权辉
        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第三中学     450048
        摘要:鲁迅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所写的文章内容与情感,教师应对鲁迅文章中的标点符号予以重视,并在课堂讲解中学生阐述各类标点符号的应用作用,重视文学作品标点符号细节,为强化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   语文;鲁迅;标点符号;作用
前言: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在教材中占有诸多篇幅,因其文学作品鉴赏难度较大,写作内容含义较深,使得诸多师生在学习鲁迅作品时常常如临大敌。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所写的文学作品内涵,习惯在教学中讲解得面面俱到,而学生因生活阅历尚浅,无法对教师所想写的内容予以深刻体会,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将借助鲁迅先生文学作品中的标点符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文学作品含义。
一、借助标点,揣摩人物
        在语文课文中,鲁迅笔下所塑造的闰土、祥林嫂、孔乙己让人物形象,虽然每个人物形象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因学生生活阅历尚浅,且人物历史年代较为久远,无法对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予以准确分析。笔者认为借助标点符号揣摩人物形象,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孔乙己》这篇课文,孔乙己在同他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里省略号与叹号的用法,将孔乙己偷盗行为的羞愧以及视书如命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使学生在阅读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孔乙己胆怯、清高、酸腐的画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寿镜吾发现学生离开课堂后大叫道:“人都到那里去了?!”这句话中鲁迅先生连续用了两个标点符号,问号通常应用于疑问、反问、设问的末尾,属于修饰语气的标点符号。而在本文中寿镜吾在问到教室内的学生时,倘若语气平和地问,则与前文中提到的“大叫”不相符,所以鲁迅先生在句末又加了一个感叹号。该种标点符号的用法,既能表示出寿镜吾的疑问,又能体现出对那些擅自离开教室的学生感到气愤。随后寿镜吾又对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大声说:“读书!”,这里所使用的感叹号,表面分析寿镜吾较为严厉,但实际上却未对过于淘气的学生予以惩罚,由此可以看出寿镜吾对待学生既严厉又宽容。
        在《故乡》中,成年鲁迅与杨二嫂初见后,杨二嫂说道:“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短短的一句话连用三个感叹号,第一个感叹号是杨二嫂出现成年鲁迅时的惊讶,后两个感叹号则表示鲁迅先生成年长相与孩童时期可爱的模样相差甚远,以此表示出杨二嫂说话时从未顾及他人感受的人物形象。
二、借助标点,感悟情感
        情感是所有作者在书写文章时所投入的感情。鲁迅先生所写的文章体现了对闰土、孔乙己等人物的同情,杨二嫂的厌恶,藤野先生的崇敬。鲁迅先生在写作时虽未能对这些人物未能直接体现出自己的情感,但却借助标点符号将自己对人物的情感予以真实流露。


        例如在《社戏》中六一公公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该句之前是六一公公指责孩子糟蹋粮食的埋怨,而该剧中所用的破折号,则表示六一公公说话延长,与之前态度截然不同,这使得文中的“我”颇感意外,不由对六一公公产生敬意。而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这样写道:“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呼呼,无法可想!”这里所用的破折号是指中国留学生在看到国人被枪毙以后,不但不感到悲痛,反而无动于衷的喝彩叫好,所以鲁迅先生用破折号对中国留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突出鲁迅先生,看到此情此景的悲哀与无可奈何。
        再例如鲁迅先生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道:“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这里的省略号则表示“我”在收到红包以后,想象第二天可以买到许多自己想要的物品时,所表现出来的欢喜、愉悦、期盼之情。但在文章后续阶段阿长妈妈此时已经出现,这里的省略号同样也表示“我”的美好愿望长妈妈所打断,将少不更事“我”的对长妈妈的厌恶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借助标点,明确主题
        虽然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已经初步形成人生价值观,但因鲁迅先生作品主题较为深刻,字里行间中透露着作者所隐藏的情感,与其他课文内容相比往往显得晦涩难懂,需要阅读者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用心感悟鲁迅先生所表达的主题含义,为此学生在阅读理解鲁迅先生作品常常不知所云。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阐述鲁迅先生写作主题的认知想法。
        许多人认为鲁迅先生在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将自由快乐的百草园与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进行对比,抨击封建社会过于腐朽的私塾教育,表现出儿童热爱自然、对充满乐趣的生活予以向往,同时对制约儿童身心发展的传统私塾教育表示厌恶。从文章表面上看该篇文章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烂漫的求知心理,同时也表示出对腐朽封建私塾教育的抗议,并在字里行间中充斥着封建私塾教育的严厉。但是在鲁迅先生对寿镜吾的态度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封建私塾的观点。如学生在读书时,寿镜吾朗读道:“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此时作者在写这句中运用了四种标点符号,是因为学生因不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含义,所以寿镜吾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填写。
        从这四种符号中可以看出,寿镜吾在朗读文章时抑扬顿挫,鲁迅被严厉喊回教室后,看到寿镜吾在朗诵文章,顿时被私塾先生的学问与朗诵时的抑扬顿挫所吸引,使得鲁迅对寿镜吾由最初的厌恶转变为崇敬。该种情感态度的转变,说明鲁迅先生对传统教育制度腐朽并不是极为厌恶和反对的,以至于鲁迅先生在回忆起自己孩童的美好时光,仍对三味书屋充满怀念,同时对寿镜吾先生给予鲁迅知识启蒙报以感激之情。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带领学生学习鲁迅文章时,可以从标点符号角度对鲁迅先生刻画的人物形象予以分析,并以此感知鲁迅先生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以便学生在学习鲁迅先生作品时能够感同身受,更好的明确本篇文章的主题。
参考文献
[1]王绍乐.勿让标点符号教学成盲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24):90-91.
[2]戚晓杰.现代汉语教材编写应重视标点符号及其运用[J].中国大学教学,2020(06):86-93.
[3]戚晓杰,王怡,王秋菊.关于标点符号与语法关系问题的思考[J].南开语言学刊,2019(01):134-1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