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凤丽
河南省新乡市市直第一幼儿园
摘要: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我们融入河南本土资源,把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本土资源及地域文化融合在教育环境中和区角创设中,放手让幼儿多通道多感官参与,满足幼儿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需要。既弘扬河南地域文化,又符合本地、本园实际,又让幼儿通过亲身感受了解家乡丰厚的文化内涵,体验家乡文化的丰富与优秀,进一步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也弘扬和传承了我们河南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河南本土资源;地域文化;教育环境;区角创设
河南地处中原,有肥沃的土地和优秀的文化传承,是古代文明的中心。作为河南的幼儿园,我们有责任让幼儿了解和传承河南地域文化,从而树立热爱河南、振兴河南的愿望。因此,幼儿园的环境中我们融入河南本土资源,把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弘扬河南地域文化,形成符合本地、本园实际并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结合本土资源及地域文化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扩展幼儿对社会生活环境的认识,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因此,我们在环境中巧妙的融入河南本土资源,如:土特产、名小吃、民谣、名胜古迹、历代名人、地方戏曲、民间工艺品等,使幼儿置身在丰富的本土资源氛围中了解家乡的方方面面,了解河南地域文化,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本土资源及地域文化融合在教育环境中
各领域教学都借助于环境教学,因此班级环境创设时,我们注重对本土资源及地域文化的认识与发扬,从最有特色的、幼儿最感兴趣的进行认识、学习和探索。结合本地适宜的季节、习俗、环境、特产等,从幼儿最亲近的家及幼儿园开始,到周围熟悉的环境,再到本市周边的环境,从每天都能见到的各色小吃到各种河南土特产等,让幼儿发现周围的事物都是河南著名的和特有的。每天的集体活动时开展诵读河南儿歌、欣赏传统故事,进行与河南有关的谈话活动。 此外,还可以通过实际环境的考察、收集河南的图片、亲自品尝特色小吃等,都成为幼儿了解河南本土资源、感受河南地域文化的手段,萌生幼儿爱家乡的自豪感。
三、区角创设中,融入河南本土资源及地域文化
我们依据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把河南各色本土资源融合在各区域中,让孩子时刻处在本土资源的良好环境下学习。
(一)本土资源与生活区的融合
《纲要》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生活区是每个孩子都十分喜欢的区域,生活区的材料,孩子们也特别感兴趣,于是,我们就抓住幼儿的兴趣点,结合河南本土资源投放和河南土特产有关的材料,如:花生、核桃、山楂、大枣、柿子等,让孩子观察、感知、触摸的同时还能剥一剥、尝一尝、品一品。
此外,我们还投放河南著名土特产——信阳毛尖茶,让孩子自己动手泡茶、品茶,感知信阳毛尖茶的味道。
(二)本土资源与数学区的融合
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活动设计成幼儿喜欢的数学游戏,使他们在操作形象具体、趣味性较强的材料时,建构数学心智,发展思维能力。在数学区,我们投放了一些河南土特产,如:卢氏县的核桃、新郑的大枣、辉县的山楂、原阳的花生、大米等,让孩子在数一数、比大小、排排队等操作活动中丰富对河南土特产的认识。有规律的排序是幼儿十分喜欢的活动,为此我们给幼儿提供了各种生活中常见和不常见的材料外还把河南土特产也运用上了,如:花生、大枣、核桃、山楂、酸枣、黄豆等,每个孩子都津津有味地取各种自己喜欢的材料摆着、说着、念叨着,还有的两个人合作一起摆,特别专注和投入。我们还把河南得土特产---核桃、山楂、大枣等投放到区域中让孩子操作摆弄。投放到数学区,学习序数,学习第几排、第几格;投放到棋类区,变成“井字棋”,在与同伴共同的游戏中得到了发展。
(三)本土资源与语言区的融合
鼓励家长带领幼儿游览河南的名胜古迹,回来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讲给大家听,发展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收集河南的传统儿歌、民谣等充实到语言活动中,让幼儿了解河南的地方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我们河南历史悠久,是古文明的中心,从古至今流传下来许多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把几个流传甚广的传说讲给孩子们听,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花木兰的传说、岳飞的故事、比干的故事等,孩子们在了解这些和河南有关的故事和传说时,既丰富了知识,又懂得了一些道理,还丰富了许多词汇,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本土资源与科学区的融合
科学区的内容非常广泛,结合河南本土资源以及幼儿的特点,我们把孩子们身边的、特别感兴趣的事物作为科学活动的重点,帮助幼儿了解河南的方方面面,如:土特产、名胜古迹、旅游景点、特色小吃、历史名人、名牌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如:收集图片、爸爸妈妈带领亲自去感受、观看影视资料和听别人介绍,孩子们知道了少林寺、八里沟、龙门石窟、比干庙、岳飞庙等著名景点,了解了河南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大禹、比干、岳飞、杨靖宇等的故事,亲自品尝体验了原阳的凉粉、新乡的牛忠喜烧饼、红焖羊肉、逍遥镇的糊辣汤、开封的灌汤包子等特色小吃,也了解了河南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少林功夫、陈家沟太极拳、百泉药会、花木兰传说、愚公移山传说等,每个孩子的知识面扩大了,自信心也增强了,对河南的热爱之情也增加了。
结语:
全面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国策,在弘扬河南地域文化背景下,从小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以河南本土资源、地方特色为内容,将贴近孩子生活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戏曲文化、民间工艺等融入其中,放手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操作尝试、探索讨论,多通道多感官参与,满足幼儿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需要。孩子们通过亲身感受了解家乡丰厚的文化内涵,体验家乡文化的丰富与优秀,进一步增强孩子们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也弘扬和传承了我们河南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
作者简介:石凤丽,女(1970--)汉族,河南新乡人,本科,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