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玉影
北海市海城区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戏曲进课堂”是普及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本文将以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为例,将探讨如何戏曲在课堂上活起来,试图通过老师的演唱或欣赏曲目背后故事得分析和介绍及相关视频材料的欣赏中逐步改变学生对戏曲的无知状态,从而调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达到普及戏曲艺术的目的。
关键词:戏剧,豫剧,进课堂,艺术
“戏曲进课堂”是普及教育而非精英教育。现在许多的孩子对京剧几乎没什么概念,仔细起来,出现类似现象当然不能怪我们青少年,不是他们不喜欢京剧,而是没有给他们提供了解戏曲的机缘。没有给他们创造欣赏得条件。他们的生活中更多得是网红、明星、潮流组合......而戏曲又是古老的艺术瑰宝,在日常生活中极少接触,即使接触了也许看不懂听不明。把戏曲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中,通过老师的演唱或欣赏曲目背后故事得分析和介绍及相关视频材料的欣赏中逐步改变他们对戏曲的无知状态。因此,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戏曲进课堂”并不是培养戏曲专业演员和票友的精英教育,而是一种普及戏曲知识的教育,这种普及是希望青少年对戏曲得基本元素,调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普及戏曲艺术的关键[参考文献:
马卉:《关于“京剧进校园”的几点认识与思考》,《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第4期,第6-7页。]。
一、善用有效资源
1.戏曲艺术引入课堂,首先依托教材
低、中、高年龄段都有不同教学要求的戏曲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个地区教材版本虽然不同,但育人宗旨是大同的。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多提供的戏曲曲目。
2.丰富的网络资源
教师是学生的望远镜,你的眼界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才能拓宽。如:《中国戏曲大会》《粉末宝贝》《大羽华裳》《叮咯咙咚呛》通过不同形式的欣赏,会让同学们对中华戏曲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感受到戏曲世界的博大精深。
二、营造氛围 调动兴趣
大环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的创设,会给学生在精神上有一种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很好的精神熏陶。校园文化墙、广播站、校园电视台、课间操等形式,层层渗透。小氛围,寻找身边的戏曲曲种、手抄报、录视频、拍照片、分享会。通过多种形式的小氛围的营造,不仅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更使他们对戏曲艺术多了一份了解。丰富的内容,多彩的表现形式,是的同学们情绪高涨,兴致盎然。[ 陈淑琴:《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 特级教师教案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三、社会助力 专业引领
普遍:专业团体进校表演。常用:戏曲大课堂。有效:给学生一个舞台。局限性:1.专业团体进校园,演员的演出任务繁重,节目重复单一。 2.戏曲大课堂,讲座形式,不能全面铺开,做不到人人参与。3. 学有所展,学有所求,学有所成,榜样引领,师生同乐。
四、戏曲进课堂实例
在本堂课中用电影《花木兰》作为铺垫,通过地方方言为切入口,让学生了解河南豫剧。让学生知道中国的戏曲博大精深,不仅仅有“京剧”还有来自不同省份的地方戏曲,他们都具备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再从声、情、字、味、演五个层面逐步深入掌握本曲的演唱技巧。
课堂以戏曲练声伊始。戏曲的演唱不同于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它有独特的吊嗓、绕嗓的开声方式。为让学生快速领会到戏曲练声的精髓,教师亲身示范,并用生活中事物的例子做引喻。
情。情感是歌曲的灵魂,作品的题材、创作年代、故事来源,为作品寻根,是更好演绎作品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微视频,师生共同重温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伟大故事。
让学生精准把握情感导向,在演唱歌曲时把握好演唱情绪。
字、味。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清末民初,洛阳等地的豫剧多用下五音,而开封等地的豫剧多用上五音,形成鲜明对比。为了区别,豫剧艺人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称封丘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又称祥符调)。新中国成立后,豫剧专家又把豫东调细分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这一划分得到广泛认同,即以封丘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流行于豫东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又叫“本地梆”。[ 刘琰:《洋洋盈耳:中国民族声乐流变与发展思考》,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62-64页。]其中祥符调、沙河调、豫东调多用上五音,豫西调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调和沙河调都已经没落,豫东调与豫西调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豫剧繁盛时期,从事豫剧专业的演员,不仅有汉族,还有回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高山族、犹太人等少数族裔。豫剧根植中原、昂奋勃发的宏大气魄,雅俗共赏的审美效应,高亢激越、简洁明快的唱腔曲调,古今兼具、老少咸宜的表演风格,幽默诙谐、乐观向上的语言情趣,不难不涩、南北易懂的中州韵音,质朴无华、宽厚浩然的文化风貌,反映现实、贴近生活、有血有肉的大众格局等。[ 伍英:《中国古代艺术》,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年,第153-154页。]
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首先,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再者,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豫西调委婉动听,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剧。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挑战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观众听清。[ 贺丹:《声乐基础教程》,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65-166页。]
口传心授依然是戏曲学习的高效方法课后,有些教师非常疑惑学唱环节为什么不用钢琴,而是采用教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的教法呢?在此笔者认为,戏曲的演唱不同于一般歌曲的演唱,戏曲谱面而言看似简单,但实际上,京剧唱腔中的语言、意境、韵味、装饰音的运用,以及对旋律轻重缓急的处理等,大都无法通过视谱来体现。因此,如果戏曲也严格地按歌谱来学唱,跟着钢琴学旋律,那么其韵味将荡然无存。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外国人想通过乐谱来学唱戏曲,听起来都非常怪异,其特性决定了学生模仿学习的必要性。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传统戏曲教唱的方法—口传心授,教师范唱一句,学生模仿跟唱一句。依靠这一方法戏曲得以代代相传,并且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戏曲大师,这足以说明口传心授依然是戏曲学习的高效方法。
演。在演唱上下足了功夫后,本堂课的点睛之笔在于最后一个环节“演”。将戏曲的手眼身法步做一个浓缩,挑选经典的“单山膀”“提襟”“箭指”三个动作,录制教学微视频。再由现场演练传授,让学生们达到百分百的参与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在这个环节体现的淋漓尽致。
挖掘作品的传统文化内涵。新课标”提到,音乐课程的审美性“与我国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相对应,彰显音乐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的功能。”透过本课,延伸到我国豫剧大师常香玉当年用《花木兰》一剧全国巡演,为我国抗美援朝战争募捐得一辆飞机“常香玉号”的爱国故事。此外,教师在开课前还指导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搜集资料,分享自主学习的成果。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既了解了剧情,又深深感受到了花木兰身上优秀的品质,这种教育手段可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课堂教学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要学生学有所获那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要爱上戏曲,不断地去接触它、学习它,再用自己的热情和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去感染学生。[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年。]在戏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的戏曲素养,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戏曲艺术文化,感受戏曲魅力,彰显传统文化活力,才能最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