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美芝
枣庄市中医医院 山东枣庄 277100
摘要:目的研究眼科整体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3月-2019年11月收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眼科一般护理干预;试验组给予眼科整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试验组住院治疗时间低于对照组,眼科治疗配合情况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各项血糖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视力变化情况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眼科整体护理干预,可明显提升护理服务效果。
关键词:眼科护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应用
引言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及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DR是成人致盲的主要原因,DN是糖尿病患者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DR的诊断需由专业眼科医师对患者眼底情况进行专业评估,而DN诊断的“金标准”是肾穿刺活检病理,作为一种有创诊断,其临床适用性和患者接受度受到限制。因此,寻求新的、可靠的无创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作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DR与DN具有相似的发病机制,视网膜血管与肾脏血管具有相似的生理结构,均能反映微循环损伤情况,这使得通过无创的DR诊断来辅助DN的诊断成为可能。糖尿病患者出现的各种代谢紊乱可激活体内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并推动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在高糖条件下,多元醇途径开始参与葡萄糖代谢,醛糖还原酶将细胞内葡萄糖还原为不能溶解的山梨醇,从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大量水快速进入肾脏及视网膜内皮细胞,产生水肿导致细胞损伤。此外,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glycationendproducts,AGEs)通过与其受体交互作用,使细胞内氧化应激增加,激活核因子-κB,最终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肾脏和视网膜血管功能障碍。另外,细胞内葡萄糖浓度升高导致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PKC)关键辅助因子二酰甘油(diacylglycerol,DAG)增加,激活PKC通路,使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1表达增加来减少血流量,从而导致肾脏基底膜增厚、细胞外基质增多及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3月-2019年11月收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男15例,女16例;平均年龄(57.39±4.12)岁;平均病程(5.21±1.08)年。试验组患者男16例,女15例;平均年龄(57.43±4.35)岁;平均病程(5.34±1.0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诊断所有患者均存在抑郁症;②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③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存在沟通障碍;②愿意加入本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采取眼科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饮食指导:首先帮助患者认识到饮食控制对改善病情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建立科学的饮食结构,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控制好热量摄入,每天脂肪摄入量不可超过40g,油脂摄入以植物性为主。控制钠盐的摄入,每天不可超过6g。多吃富含叶黄素的食物,如胡萝卜,玉米等。增加高蛋白、高膳食纤维、高微量元素和高矿物质食物的摄入,劝诫患者戒烟酒。②运动指导:指导患者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比如行走、慢跑、骑自行车、广播操等,不可进行过于激烈的运动,持续时间在1h左右。叮嘱患者在运动时随身携带饮用水和糖块,及时补充水分,并且避免低血糖及低血容量休克等发生。③用药指导:指导患者合理、科学用药,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增减药物剂量,或者随意停止用药,或者随意购买其他降血糖药物服用。向患者说明不遵医用药的严重后果,以及长时间坚持、合理用药的好处和重要性。④眼部护理:叮嘱患者定期检查眼底,定期复诊,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及早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应当生活规律早睡早起,避免疲劳用眼,避免眼部外伤,坚持做眼保健操,注意眼部卫生,不可随意用手揉搓眼睛,外出时佩戴防护眼镜,避免风沙、尘土进入眼睛。宜看纸质版书,宜少看手机、电子书,不宜长时间看电视,距离不宜太近,写字注意坐姿端正,避免强光,避免在暗环境看手机,不宜在移动的车里看书。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及眼科治疗配合情况评分。眼科治疗配合评分满分为100分,分数与配合治疗情况呈正相关关系,即分数越高,眼科治疗配合情况越佳。(2)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水平以及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情况。其中血糖指标包括餐前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及眼科治疗配合情况评分比较
试验组住院治疗时间低于对照组,眼科治疗配合情况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据统计,约有20%~40%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且具有10年糖尿病病史的DR患者所占比例高达50%。DR的病理机制是视网膜微血管受损,具体包括蛋白激酶C通路、非糖基化终末产物途径、多元醇通路等,是成人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根据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全球约有3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眼损或发生视网膜病变。因此,临床积极防治DR具有重要的意义。
眼科护理干预是一种新的护理概念,在综合评价患者躯体情况的同时,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综合心理护理措施,从而提升患者的依从性,促进其早日康复。综合心理护理模式的目的在于全方位考虑患者躯体和心理因素,解除其对疾病的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增强信心,给予正确及时的健康教育,以使患者尽快适应新环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给予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眼科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视网膜病变进一步恶化,有效控制血糖标水平,减少再次住院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李文锦.系统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0):31.
[2]史祯骐.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07):143-144.
[3]丛连影.眼科整体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体会[J].吉林医学,2018,36(05):1016.
[4]雷德芳.整体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8,8(02):352.
[5]万文琴.系统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8,18(07):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