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凡 宗世慧 高琳
泰安市中心医院 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目的 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干预措施及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7月-2020年7月在我院行静脉溶栓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案例,根据方便抽样法进行分组,参照组37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研讨组37例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护理干预措施及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研讨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0.81%较参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7.81%更低,P值<0.05,两组间的比较结果符合统计学差异。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运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静脉溶栓;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干预措施;临床护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作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发生堵塞而产生的心肌严重缺血,从而加重心血管,患者常伴有胸骨、心前区剧烈疼痛,夜间盗汗情况时有发生,严重时会出现休克现象[1]。在发病初期临床通常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方式,让冠状动脉通畅而改善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大大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在治疗过程中辅以有效的护理措施极为必要[2]。基于此,本文结合我院1年来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组进行常规护理及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护理干预措施及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7月-2020年7月在我院行静脉溶栓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案例,根据方便抽样法进行分组,参照组37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研讨组37例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纳入标准:已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明确需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已对研究内容详细了解后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类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未完善的患者。本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参照组:年纪33-72岁,平均(53.91±9.43)岁,男女比例为24:13。研讨组:年纪34-71岁,平均(54.25±9.68)岁,男女比例为25:12。从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资料来看,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全体患者入院确诊后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指导患者每天服用阿司匹林0.3mg,并采用尿激酶0.15mg与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0.1L混合后进行静脉滴注半小时后,使用浓度为5%的肝素12500U继续静脉滴注。
治疗过程中,参照组37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密切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同时为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以清淡饮食为主,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研讨组37例患者则运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案,措施如下:
一、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当保持温和、耐心的语气与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与交流,结合其性格特征,分析其心理状况,对于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要点等详细为患者说明,稳定患者的情绪,促进其积极配合医护工作的开展。二、在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时,应切实落实氧气辅助治疗,注意浓度控制在40-60%之间,同时加强静脉通路的构建,确保静脉留置针的固定与安置。采集血液标本时,应进行凝血酶时间、心肌酶学指标等测定,保障治疗方案的可行性。三、不良反应的密切观察,严格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适当调整患者的吸氧浓度及流量,并观察其精神状态等。四、溶栓后可指导患者少食多餐,以低盐、低脂食物为主,多吃新鲜蔬果,确保维生素的摄入量,同时有利于患者顺畅排便,防止疾病复发。为患者定期翻身,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指导,待患者病情稳定,可鼓励其适当下床进行活动,有利于血液循环。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头晕、腹胀、肺部感染、再栓塞、便秘等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数据处理
研究记录的指标数据经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作为计数资料以例数(%)表达,χ2值验证,P值<0.05,两组间的比较结果符合统计学差异。
2、结果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下表数据可见,研讨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0.81%较参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7.81%更低,P值<0.05,两组间的比较结果符合统计学差异。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n(%)]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冠心病之一,其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板块出现破裂而使得患者的血小板、纤维蛋白等产生沉积,静脉溶栓治疗可使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畅通,从而缩小梗死范围,重塑心肌[3]。在患者发病后的2天之内,即便已采取溶栓治疗,其病情仍会呈现不稳定情况,因此选择正确而有效的护理措施十分必要。有研究指出,早期进行护理干预有助于冠状动脉的快速畅通,并改善氧气的运送能力,提升血小板的聚集概率,降低血栓的形成,促进心功能改善[4]。本文运用综合护理方案,可促进抗患间融洽的关系,让患者感受到被关怀、被鼓励,从而改善其不良情绪,指导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血液循环的促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5]。
研讨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0.81%较参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7.81%更低,P值<0.05,两组间的比较结果符合统计学差异。 综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运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姚玲玲.三维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影响[J].医药前沿,2020,10(17):143-145.
[2]黎少丽,刘河群,徐爱云.三维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6):31-33.
[3]赵天淼,路莹,韩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时的针对性护理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20,10(3):195-196.
[4]苗洁.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65):269-270.
[5]周明丽.柔性管理理论的急诊优化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中的应用[J].临床研究,2019,27(1):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