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产业强市 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丹阳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6期   作者:薛媛元
[导读] 产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百姓富。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
        薛媛元
        丹阳市委党校 江苏 212300

        摘要:产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百姓富。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丹阳经济基础雄厚,产业特色鲜明,是一座充满生机与创新活力的现代化工贸名城。丹阳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具有丹阳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智造名城”,把丹阳打造成为沪宁线上高附加值的产业基地,为产业强市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关键词:产业强市;智造名城;高质量发展
        一、夯实五大传统特色产业,构筑制造业产业新高地
丹阳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立足区位优势,以推动产业集群为核心,大力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逐步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五金工具、眼镜、木业、家纺等五大传统特色产业,五大传统特色产业被纳入江苏省100个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在全国享有“眼镜之都”“钻头王国”“灯具世界”“木业航母”的美誉,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丹阳市制造业存在的弊端逐渐显现,中低端加工比重偏大、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严重制约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必须摒弃过去粗放型发展模式和传统路径依赖,推动产业产品向中高端迈进,抢抓产业转型升级机遇,提升产业发展新质态。一是推进智能化改造。充分发挥智能制造奖补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积极进智能装备、研发智能工艺,建设智能项目和示范智能车间。在五大传统特色产业领域开展精益智造、离散制造、协同制造、智能化管理和服务等试点示范。引二是推进信息化建设。以互联网建设和应用、星级“企业上云”培育、5G网络建设等工作为抓手,实现工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与服务“通园区、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创新能力。三是推进绿色化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本质安全的绿色制造体系。
        二、发展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现代产业新体系
近年来,丹阳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为代表的五大新兴产业,尤其是新材料产业已经成为丹阳新的城市名片。目前,丹阳市已拥有“空装——丹阳军民融合式发展示范区”“江苏省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丹阳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三块“金字招牌”。新材料产业中航空航天产业已有200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20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中隐形眼镜、制氧机、血压计、听诊器、轮椅和血糖仪试纸的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均为国内乃至世界第一。一是加强组织引导。建立新兴产业培育的组织协调机制,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二是提升行业水平。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打造一批智慧工厂、数字车间。三是建设服务平台。依托研发平台,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加强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三、聚焦制造业园区建设,打造产业集群新载体
园区建设是推动产业集群、实现集约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丹阳市委市政府过去先后规划建设了“6+1”产业园区、“三集”园区等,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从发展情况看,由于规划引领不够,导致土地资源要素配套跟不上、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项目建设碎片化、开发建设粗放式,造成园区承载能力弱的严重后果。

为进一步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推动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丹阳市在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基础、产业特点、资源要素和生态环境,按照“融入宁镇扬、对接苏锡常、面向长三角”的发展定位,高起点编制规划了“三区三园”。下一步,要充分挖掘“三区三园”的支撑作用,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发挥资源秉赋,完善空间布局,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切实提高园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二是推动产业集聚。引导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推动产业要素向园区集聚,促进园区产业发展特色化、专业化、龙头化、集群化,切实发挥园区经济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产业集聚搭建健全的平台支持,搭建多层次的融资服务平台、物流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的园区建设运营机制,积极吸纳行业龙头企业、引入社会资本,按照“政府+龙头企业+社会资本”模式共同开发,切实发挥园区经济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四是健全配套设施。加强园区水、电、气、路、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园区服务水平,增强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
        四、激活科技创新源动力,注入产业发展新动能
        丹阳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指出,“坚持产业强市、强化创新引领,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多链融合”。一是构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科技创新没有止境,科技创新政策也要与时俱进,要进一步开展政策探索和政策创新,加快制定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政策措施,提升科技政策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政治生态。二是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三是大力实施企业人才战略。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完善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丹阳设立分校、分院或分支机构。五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积极培育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知识产权、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优势企业,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五、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推动经济迈上新台阶
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丹阳累计新设外资项目114个,注册合同外资14.91亿美元,全市产业类实际利用外资合计12.12亿美元。新批境外投资项目35个,中方协议投资额3.04亿美元,较“十二五”时期同比增长85%。对外出口年均增速预计达2.3%,占全省的份额由期初的0.48%提高到了0.51%。一般贸易快速发展,占进出口的比重提高到92.1%,比“十二五”末提高4.4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丹阳的引进外资、境外投资和外贸出口工作成效显著。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外资项目储备不足、新设外资到账缓慢、外贸受疫情影响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等。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开放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歇,我们要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高效互动,深度融入到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去。在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的同时,还要塑造“走出去”的竞争力,以更高水平开放打造发展新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在“引进来”方面,制定激励性政策,通过给予外资企业税收优惠、减免土地租赁费用等方式,吸引外资在丹阳投资力度。引进更多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注重吸收消化,培植自己的创新体系,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走出去”方面,积极响应国家 “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提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能力,优化国际市场结构,发挥传统市场重点展会和新兴市场展会的作用,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自主品牌国际化程度,完善出口品牌培育、评价、宣传体系,发挥重点企业示范作用,依托优质展会、电商以及主流媒体等平台,加大品牌海外推介力度,扩大品牌产品出口。
        参考文献:
[1] 张友良.大力提质增效 助推高质量发展[J].国家电网,2020,(5):12-15.
[2] 佚名.融合创新提质增效推动轻工业和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J].消费导刊,2019,(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