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斐阳
上海市杨浦区阳光幼稚园 200438
摘要:在学前及基础教育阶段,语言教育均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因此决定着幼小衔接能否顺利实施。鉴于家庭对幼儿教育中的作用,需要采取适当策略强化语言教育,以利幼小衔接。本文在此提出建议,如“确立课题意识”、“强化语言渗透”等,均是多重研究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以供参考。
关键词:家庭,语言教育,幼小衔接
西方学前教育发达国家及我国长期积累的实际成功经验均已表明,语言教育均是幼儿提升认知水平、增强生活体验、提高创新意识思辨能力的重要基础。1我国幼儿及青少年教育有关指导纲要,如《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新课标”均已明确指出,语言教育应始终贯穿于不同的教育之中。鉴于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差异及家庭教育于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全社会均要达成共识,强化家庭语言教育,以利幼小衔接顺利实施。为此,首先应深入了解家庭于幼儿语言教育中担负的角色及作用。
一、家庭于幼儿语言教育的作用辨析
家庭于人成长、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于幼儿语言教育中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根据博纳?斯波斯基提出的三维语言理论,对于幼儿来讲,家庭是其语言实践、语言管理的第一场所。因为家庭对“母语代际”、传递及使用可能起到的推动作用,所以家庭又极大可能地提高了幼儿的语言意识。同时,社会生态理论表明,作为一种微观环境,家庭又可以通过系统优化功能的发挥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付出的努力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最终帮助幼儿实现语言最优化发展。
基于家庭于幼儿语言教育所起的作用,为实现幼儿从学前教育顺利跨至基础教育,家长首先需要确立以幼儿为本的语言教育观,即按学前教育及基础教育的双重要求,改变落后陈旧的死记硬背的语言灌输,按幼儿客观实际,对其进行多角度、跨学科的语言训练。其次,根据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即按语言“习得-学得”的理论模式,把单纯无意识的语言学习与有意识的语言培养相结合,分别于生活场景中、于正式场合下强化幼儿运用语言、学习语言的意识与能力。例如,不但于生活场景中训练幼儿的语言听说意识与能力,而且创造不同的情境,并于其中引导幼儿开展听、说、读、写等不同语言技能的学习与练习。这样,幼儿语言教育才能为幼小衔接奠定良好的基础,利于其顺利实施。但所有这些作用能否得到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取适当策略,使家庭语言教育于幼小衔接中的作用得以发挥。
二、幼小衔接家庭语言教育实现策略
实践表明,幼小衔接家庭语言教育应以语言为根本载体,并基于幼儿实际现状,从四方面实施:
(一)确立课题意识
按“新课标”要求,特别是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下,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教育应着力改变死记硬背的语言学习方式,需要于语言学习中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作用,并于其中培养其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3而在语言教育方面,应基于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多元阅读,在其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语言学习模式。实际上,这其实是一种语言课题探究意识。于其中,学生通过探究不但可以满足其好奇心理,而且使“自我”与“他我”进行深度对话,从而使语言思维、能力均可得到提高。
为使幼儿升入小学阶段,顺利地适应这种语言学习要求,在幼儿阶段,家长需要有意或无意地强化幼儿的语言课题意识。一方面,家长可根据幼儿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引导其自行运用一些“孤立”的无语境词汇。另一方面,刻意地为其提供一些意义感较强的材料,并以语言或其他鼓励方式,激发其通过联想、思考获得语言体验。例如,在引导其观看动画、参观博物馆等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就一些语言应用问题提问,激发其语言思维与运用的意识,并付诸于实际,以口头表述,“你问我答”、“我问你答”的方式实现对某一问题的解决,从而完成课题。
(二)强化语言渗透
相比于幼儿阶段,在小学阶段,人的语言思维及应用均会飞速发展,为使幼小顺利衔接,家庭语言教育应根据幼儿真实生活加强语言渗透,以使幼儿在升入小学阶段,具备一定的语言信息接收及处理能力。4但这种语言渗透并不完全围绕现实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相反,其应根据时代发展,把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新兴词汇渗透于幼儿的语言学习中。这样,幼儿的语言思维及语言应用能力才能与时俱进,不至于到了小学阶段,因为遭遇到的新兴词汇而使语言发展陷于滞后。
例如,随着网络信息科技与生活的联系不断密切,即使学龄前儿童,也已经接触了大量科技语言或词汇,特别是像“下载”、“上传”、“网络支付”这样的词汇。对此,家长应顺应时势,强化这些语言与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应用。比如说,现代家长通常会把一些图片上传至网络。对此,可引导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强化其以个人体验获得对词汇“选中”、“点击”、“上传”的习得。
(三)构建适宜情境
语言的学习根本在于应用。相比小学阶段,幼儿语言学习较为单一,通常以不同情境下的说话训练为主。而到了小学阶段,需要开展不同方式的写字、说话、写话训练。相当数量的小学生在刚一升上小学阶段,在以上各个方面均面临着一定困难,为整个幼小顺利衔接产生了极大阻碍。鉴于语言学习的多向性,即语言习得、对话通常并不是在单一的情况下发生,而是相互促进,家长需要刻意地设置不同情境,以使幼儿于其中能学以致用,对已经学会的语言、词汇举一反三,分别从不同角度认知、理解运用不同词汇及句型。
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使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语言学习,家长可把语言学习的不同技能,如听、说、读、写等,有机地融于不同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综合调动幼儿的多元智力因素,如意志、情感、动机、需要、气质等,强化提升幼儿的持续学习兴趣与动力。
(四)拓展应用渠道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范围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幼儿学习的主要内容,为顺应未来学习的发展变化及趋势,语言教育应“未雨绸缪”,适当地拓展语言应用领域,以为幼儿生活、学习拓展更多的空间,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适应能力、增加心理弹性。
同样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语言应用渠道的拓展应在坚持家庭小课堂的前提下,以游戏性、开放性、趣味性的生活场景为主。例如,可引导幼儿与户外的环境中,使其运用口头语言,甚至绘画等不同形式描述其直接感知到的物体、现象,以提升其语言表达及综合思维、观察能力。
结语
“条条大路通罗马”。幼小衔接千头万绪,却总有方法可以利用,使幼儿于身心两个方面做好准备,以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生活与学习。家庭语言教育是其中较为重要的路径,但需要采取策略。以上所提建议均已通过实践应用,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蒋忠心,周兢.儿童学业语言的概念框架与教育意蕴[J].基础教育,2019, 16(02):66-75.
[2]陈虹利.探讨我国幼儿园儿童语言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J].语文建设, 2016(1X):15-16.
[3]王丹.论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家庭语言教育[J].教育科学,2020(1):91-96.
[4]刘晓东.中国小学教育亟待战略转型——兼论“幼小衔接”应向“小幼衔接”翻转[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018(003):1-7.
作者简介:本人于2012年6月毕业于上海政法学院,法学学士学位,同年8月成为幼儿园教师一员,工作于上海市杨浦区阳光幼稚园,现担任园年级组长,结合本园足球特色带领本年级教师进行中班足球韵律操的研讨。曾获奖项:
1、杨浦区区课件比赛三等奖
2、园内青年教师专技比赛(故事)
3、园内青年教师专技比赛(舞蹈)
4、中原集团青年教师专技比武(故事)
5、杨浦区“爱在疫情时”微视频比赛优胜奖
6、杨浦区“爱在疫情时”征文比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