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 宋仕红
贵州省金沙县后山镇中心完全小学 551803
摘要:由于互联网的出现,现代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多,学生们受到的文化冲击和价值观冲击也越来越强。在学生当中,违法犯罪行为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我国义务教育的质量。因此,对于学校教育,我们应当注重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学校需要系统化地向学生教授法治观念,防止学生误入歧途,被不正确的价值观引诱,通过暴力、欺诈等行为破坏学校稳定,影响现代化的德育。同时,学生家庭也需要着重加强法治观念培养。
关键词:学生法治观念;违法犯罪;加强学生法治观念
引言:
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究其根本,是源于青春期或者心理不成熟的时期,被极端的或者不正确的观念引导,产生了不合常理的行为。譬如近些年出现的奢侈的消费观,就导致有学生参与到放贷机构的违法行为中,引诱其他学生进行超前消费,并且负担家庭根本无法偿还的债务,因而发生惨案。另外,校园霸凌等暴力行为也发生在各个阶段的学生当中,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受到极大伤害。本文我们将讨论如何培养学生法治观念,减少学生违法行为[1]。
一、学生时代各种元素对学生法治观念培养的现状
学生相对于成年人,交际圈是非常小的。也是因为交际圈少小,所以交际圈中的各个元素,比如家庭学校等,对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至关重要。由于我国从改革开放开始,经济发展过于迅速,因此,目前我国的家庭中的老一辈的文化观念和法律观念尚且也没有完全成熟,大部分家庭对于学生的法治观念的培养几乎为零。学校对于学生的法治观念的培养比较零散化,在正规的学科教学当中很少涉及,也没有系统化地向学生教授法治观念。学生反而更多的是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等渠道了解到的法治观念。[2]。甚至因为这些互联网终端设备的错误传播,某些片面的、不正当的法治观念反而深入人心,在青少年这个时期深深地烙入学生的心中,让他们需要用很长时间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明白自己的观念并非是正确的。
二、学生年代青少年法治观念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一)家庭对于学生法治观念培养不足
正如上文所说,家庭对于学生的法治观念的培养,在我们这个年代是非常不足的。大部分家庭中,真正处于掌权位置的还是以六零后的老人为主。他们经历过我国经济不发达甚至缺衣少食的年代,有着勤劳、节俭等良好的品质,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并没有接受过充足的文化教育,自身的法治观念和意识都比较淡薄,比较倾向于遵从的是弱肉强食的自然生存法则。
(二)学校教育不能够让学生对法治有充分理解
学校并没有法治教育课程。在专业化的教育中学校,学校侧重的本身就是知识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对法治有所了解的仅仅是课余的探讨而已在大部分的专业课程中,我们根本不能实现对学生的法治观念的培育。仅仅在学生与教师能够进行深入探讨的情况,学生才能够了解到零碎的法律知识。
由于我们现在并没有实现精准育人的人性化教育,没有因材施教,因此,想要学生和教师能够进行深入探讨,已经颇为不易。这点是校方作为新时代德育的主体应当加以改革的。
(三)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在校内的传播
在青春期的学生特别容易发生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这些行为,一方面是由于青春期少年的各种观念不稳定,容易被诱导,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性的行为在校内传播,做出了坏的榜样,导致部分学生跟风效仿[3]。但是对于这些行为,我们因为考虑到这个时期的学生并未成年,也并不是恶意的出现这种行为,因此对于这种行为的解决方式,我们也要更深刻的分析具体情况之后,才能够选择适合的解决方法。
三、法治观念培养的阻碍因素的解决方法
(一)家长需要提高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视
家庭教育始终是学生的第一关,是最重要的教育。家庭的教育理念,会决定学生初始的意识形态,并且由于先入为主的原因,可能会对后期的学校教育产生排斥和阻碍。为了加强原生家庭的教育,首先家长要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多观看法律节目和法律分析,把好青少年法治观念培养的第一关。
(二)学校需要系统化地向学生教授法治观念
学校作为学生,除了家庭教育之外,最重要的教育教育环节,需要对向法治观念培养这样的适应新时代情况的课程提供更专业化、系统化的教授,让学生能够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更加具体地学习法治观念。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在于,要实现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统一和融合,对学生产生双管齐下的教育作用。学校可以单独开设法治观念培养课程,或者在有关联性的课程中穿插法治观念培养课程和法律分析课程,让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行为审视,就能判断出违法犯罪行为,让学生培养出敏锐的是非观,和违法犯罪说不[4]。
(三)校方需要防止校园霸凌等行为的出现
对于校园霸凌的行为,我们应当明白,除了被伤害的学生之外,实施校园暴力行为的学生也是受害者。我们要慎重考虑对他们进行处理的尺度,着重引导,以求行不言之教。特别是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相当叛逆的时期。校方的惩罚可能不仅不能阻止他们实施暴力行为,反而会导致受惩罚的这些暴力实施者变本加厉。作为未成年人,我们也并不能用非常严苛的惩罚措施,来阻止他们实施暴力行为。校方应该着重于预防。在人性化教学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都进行关照,防止他们因为虚荣心和好胜心而出现校园霸凌。在出现这些行为之后,也应当以保护受霸凌学生为主,而不应当以惩罚校园霸凌实施者为主。教师有责任走进这些施暴者的内心,了解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和产生这些行为的源头,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四、结束语
加强学生法治观念,减少学生的违法行为,需要家庭、校方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生是我们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也是同时也是处在懵懂时期的摇摆的个体。在他们较为敏感的时期,恰恰特别容易受到不良习惯的影响,让他们因为对虚荣心、贪婪心等观念的过分追求出现不正当的行为习惯。我们应该在他们容易产生不良观念的时期,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充分了解法治,充分认识自己,才能避免他们误入歧途。
参考文献
[1]何顺祥. 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指导方法——评《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20(4):I0002-I0002.
[2]温全禄. 关于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几点思考[J]. 法治与社会, 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