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东
北京燕化医院 北京房山 102500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微创治疗肝胆结石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48名肝胆结石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腹腔镜微创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的开腹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率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实验可知,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3.3%)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66.7%);并且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41.6%)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75.0%),组间数据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结论 肝胆结石通过腹腔镜微创治疗能够有效的得到缓解,建议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微创;肝胆结石;临床效果
肝胆结石是一种消化科的常见疾病,发病的原因可能为感染细菌、不规律的饮食、不规律的作息、肝胆出现问题等其他原因,由于肝胆结石通常多于肝胆系统内发生,并且也属于消化科的疾病,同时肝胆结石还包括了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等其他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同时也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患者及其家属包括社会带来了压力,但由于肝胆结石这一疾病通过解剖发现特点极为复杂并且容易病变,病变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因此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不小的难度[1]。以往人们使用传统的开腹手术为肝胆结石患者进行治疗,此种手术通常会给患者带来术后创口大、术中出血量较大等缺点。但腹腔镜微创治疗的诞生改善了传统手术的缺点,给患者带来了良好的手术体验,因此我院特地通过收治的48名肝胆结石患者进行实验,探讨腹腔镜微创治疗肝胆结石的临床效果评价,现将我院实验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48例肝胆结石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名患者。实验组女性患者13例,男性患者有11例,平均年龄为(41.32±3.44);其中胆囊结石患者有4例,肝总管结石有6例,胆总管结石有8例,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有6例。对照组女性患者有8例,男性患者有16例,平均年龄为(42.15±4.21)岁,其中胆囊结石患者有7例,肝胆总管患者有5例,胆总管结石有9例,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有3例。两组患者资料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以实验具有可比性。
1.1.1患者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通过实验室CT确诊为肝胆结石。2.没有腹腔镜手术的禁忌症。3.其他器官或功能没有严重障碍。4.可以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或者肢体交流。5.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此次实验,同一手术的标准并签署实验知情书。6.本次实验获得医院上级批准,并获得相关部门的同意与认可。
1.1.2患者的排除标准
1.具有胆囊恶性肿瘤的患者。2.妊娠期妇女。3.手术中突然转为开腹手术的患者。4.血液或合并免疫出现问题的患者。5.胆囊具有重度萎缩性胆囊炎的患者。6.具有坏疽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炎症、合并胆管炎的患者。7.腹部经历过手术的患者。
1.2方法
(1)对照组常规的开腹手术,手术前进行充分的准备,给予患者全身麻醉,等待麻醉药物起效之后开始手术。手术时将切开胆总管前壁,长度保持在1厘米~1.5厘米之间,然后通过手术夹取出患者体内的结石块,对胆道使用胆道镜进行检查,等到胆道内无结石残留时可将T管留置其中,手术缝合后给予患者常规的抗生素避免出现术后感染等不良症状的发生。同时手术检查后观察患者有无发生不良状况,如若患者体内没有残留或感染,即可拔除T管[2]。
(2)实验组使用腹腔镜微创治疗,使用常规的消毒方法为患者进行消毒,并及时进行铺巾、备皮等术前护理操作,先建立人工气腹,气腹的建立,需要通过气管插管使患者全麻,同时将气腹气压保持为12mmHg,在患者的锁骨中线处、剑突、右肋缘下方定位对齐后实施穿孔,穿孔的位置靠近胆总管并保持垂直的状态,进入患者的腹腔之后,对于患者的胆囊三角进行解剖处理,使得患者的胆囊动脉与胆囊管脱离,在胆囊动脉的近端放置可吸收夹,在胆囊动脉的远端放置钛夹,此步操作是为了用于胆囊动脉离断;为了防止胆囊内部细小的结石颗粒术中脱落至胆总管中,特地将胆囊管部的位置添置2个可吸收夹用来避免此种情况发生,而远端放置钛夹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有效的切除并隔离胆囊[3]。同时也要对十二指肠的韧带进行解剖处理,将胆道镜放置在剑突下位置,通过戳孔的部位使用取石钳直接将结石取出,利用医学生理盐水对胆道进行反复冲洗,确保胆道干净、无细菌后放置T管,然后缝合胆总管及手术处,并将引流管留置在外。
1.3效果及临床评价
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以下三个:分别是显效、有效、无效;显效:临床的症状包括生命体征都出现明显消失的现象,通过实验室检查查看体内并无残留的结石块,此种状态被称为显效。有效:临床的症状和生命的体征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并且通过实验室影像学的检查查看体内的结石具有缩小或排出的现象,此种表现称为有效。无效:术后一段时间后发现体征与治疗症状没有好转的表现,并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体内结石的数量与治疗前结石数量并无太大变化,此现象称为无效。观察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包括结石残留量,手术创口感染情况,术后疼痛状况。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用t来检验计量资料;%用来表示计数资料,X2用来检验,若P<0.05则代表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通过本次实验观察可知,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3.3%)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66.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结论
肝胆结石通常是因为胆汁的排出出现了障碍,同时通过胆道感染以及患者身体代谢出现异常也可能会出现肝胆结石。但目前出现的开腹手术和腹腔镜微创治疗手术都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抑制或根治,但开腹手术通常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创伤[4],并且通过本次实验也可以看出,开腹手术患者通常会残留大量的结石,伴随结石还会产生术后创口感染以及患者疼痛的不良症状发生,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术后治疗效果[5],包括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与心理状况也因为开腹手术而出现问题,因此特别提倡使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来治疗肝胆结石[6],此种手术创口小、结石残留量较少、创口感染发生率较低,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帮助患者快速痊愈,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建议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罗文勇,李振亚,林永平,吴华. 76例肝胆结石腹腔镜微创治疗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07):72-73.
[2]彭志勇. 腹腔镜微创治疗肝胆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15):136-137.
[3]张静. 胆结石微创手术后结合肝胆结石片治疗胆结石的效果观察及结石残留率影响评价[J]. 当代医学,2019,25(27):116-118.
[4]祁海斌.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临床价值及预后效果分析[J]. 黑龙江科学,2021(02):78-79.
[5]石建伟,姜振国. 腹腔镜微创治疗肝胆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 中外医疗,2017,36(15):75-77.
[6]向华,黄攀科,杨军,王谦,赵玥,庄依泽,庞学宇,王田. 腹腔镜微创治疗对肝胆结石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的影响[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6(11):1119-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