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薇
四川省西昌市人民医院,四川省西昌市,615000
摘要:目的:探究失眠症老年患者应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医院诊治的44例失眠症老年患者分为两组,各22例,分别采取交变磁场及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前者为对照组,后者为研究组,就两组治疗情况展开观察。结果: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更高,且睡眠质量及情绪状况改善情况更优,P<0.05。结论:对失眠症老年患者采取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改善其睡眠质量及情绪状况,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低频;经颅磁刺激;老年人;失眠症
失眠实际是一种主观感受,当患者对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不满足并因此影响到其日常社会功能时,临床可将之认定为失眠。其可由精神压力、社会心理因素及某些慢性疾病等引起,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此时脑神经对神经支配能力也会随之下降,神经功能失调则会引发失眠。此外,神经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也易惊醒,周围喧闹声甚至轻微响动都可能导致失眠[1]。若睡眠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日常认知功能及大脑边缘系统及周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故在发现失眠后应积极治疗,本次研究就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展开探究,以下为具体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医院诊治的44例失眠症老年患者分为两组,各22例,分别采取交变磁场及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前者为对照组,后者为研究组,患者资料整理时间为2019年3月—2020年7月。研究组与对照组男分别为11例、10例,女11例、12例,前者年龄60—88(73.6±5.1)岁;后者年龄61—89(73.5±5.2)岁。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SK—A 型脑病生理治疗仪开展弱交变磁场治疗,磁场频率及磁感应强度分别设置为50Hz、17mT,每天一次,每次持续半小时。研究组应用YRD CCY—1型经颅磁刺激器进行治疗,首次先测量受试者的静息运动阈值,将F8c线圈2圆相交处中心点作为诱发右手拇指展肌运动诱发电位的最佳运动区,随后采用相关检测仪对右手拇指的诱发电位进行记录,指导患者保持放松状态,连续进行10次经颅磁刺激,取其中五次超过50μV的诱发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作为静息运动阈值。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右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区进行磁刺激,将频率、强度、次数、持续时间及间隔设置为1Hz、80%静息运动阈值、1500次、10s、2s[2]。两组均持续治疗5d,休息2d后进入下一次治疗,持续治疗四周。
1.3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2)睡眠质量及情绪状况,前者采用PSQI反应,后者应用HAMA及HAMD评价。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 SPSS21.0 软件处理,设定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1。
.png)
3讨论
失眠症是指患者在适当的失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下,仍无法对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满意,其发生通常与多种因素相关。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等都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心理健康程度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3]。目前,临床可通过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等对失眠症患者展开综合治疗,其中磁场疗法是物理因子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一项非侵入治疗技术,易被老年患者所接受。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高强度脉冲磁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来实现对神经电生理活动的调节,进而产生抑制脑皮质兴奋作用。而失眠患者普遍存在大脑皮质异常兴奋情况,故该治疗法可通过刺激局部大脑皮质来改善其血流状态及兴奋性,进而对患者睡眠质量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前额叶皮质与情绪、认知及记忆等多种功能密切相关,其还会参与睡眠活动调控中。对该区域的精准靶向刺激可影响到多巴胺、5—羟色胺及褪黑色素等与睡眠调节相关的神经递质水平,在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的同时实现对患者不良情绪的调节[4]。本次研究中,两组分别采取交变磁场及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更高,且睡眠质量及负面情绪有更好的改善(P<0.05)。综上,对失眠症老年患者采取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升患者睡眠质量,且其不存在依赖心及戒断效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黎高林,张君亮,秦梦阳,王幸尧. 应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临床有效性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7):188-189.
[2]矫会秋.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焦虑症伴失眠的有效性与安全性[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19,42(04):218-219+222.
[3]高千仞,罗京. 黄连温胆汤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痰热内扰型不寐的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9):21-24.
[4]程思. 首乌藤宁神糖浆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失眠症的效果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20,18(0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