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骨科创伤的急诊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4期   作者:樊红梅 赵颖
[导读] 对急诊骨科创伤患者进行不同方式的急诊护理干预,

        樊红梅 赵颖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中医医院   四川 乐山    614000
        摘要:目的:对急诊骨科创伤患者进行不同方式的急诊护理干预,然后针对具体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方法:随机选取在2018年7月到2019年12月到我们医院进行治疗的90例急诊骨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研究的需要,将所有研究对象平均分成两个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45例,其中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而针对观察组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模式,对两组患者护理完毕之后,对其疼痛程度,护理满意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几率等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护理满意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都要比对照组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P值小于0.05。结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针对急诊骨科创伤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这样能够呈现出更为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使患者的治疗效果,护理满意程度得到切实提升,降低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发生几率,这种方法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使其呈现出更显著的价值。
        关键词:急诊骨科创伤;早期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引言
        从骨科急诊疾病的类型中可以看到,急诊骨科创伤是特别典型的代表,通常情况下这种创伤都有着十分显著的复杂性,危重型特点,如果对其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处理,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都会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要着重做好急诊骨科创伤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这样才能为其恢复健康提供必要的保障。在护理过程中,要尽可能落实早期护理干预措施,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降低其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发生几率等等,以此呈现出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结合这种情况,在本次研究中选取到我院进行治疗的90例急诊骨科创伤患者进行深入研究,重点分析两种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对该类患者所呈现出的临床效果。现针对具体内容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都是来自于我院在2018年7月到2019年12月这个时间范围内所接收的急诊骨科创伤患者,患者人数一共有90例,结合具体的研究需要对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设有患者45例。在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比例为43:47,年龄范围在35~73岁之间,平均年龄是65.35岁。创伤原因主要包括:有43例患者是交通事故,有27例患者是高空坠落,其他患者是20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创伤状况等等进行对比,没有看出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值大于0.05,有对比分析的意义。在研究之前,对于所有患者都进行宣教,使患者明确相关研究内容和注意事项等等,我院伦理委员会对相关内容也批准通过。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模式,结合医生的嘱托和相关护理标准进行基础性的护理干预,针对其病情状况进行严格细致的监测,做好口头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安抚等相关内容。
1.2.2观察组
        针对该组患者实施的是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护理干预内容:①结合患者的身心变化情况,特别是严格检测和分析患者的具体创伤情况,做好科学合理的评估和评价,确保评价的综合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并以相关评价结果为基准设计和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更切实可行的早期护理干预方案和计划。

②在针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之前,要注重做好护理人员的活动干预护理,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有效指导患者掌握深呼吸的技巧和方法等等,指导患者进行拍背、翻身等等,着重做好健康教育以及相关疾病知识的教授,帮助其掌握具体的自我防护技能,把握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为患者提供相对应的前期护理干预,确保患者的肢体从远端向近端进行按摩,从患者的四肢到各个关节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此确保患者的肢体血液循环更加畅通。③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之后,相关护理人员要进一步加大巡视和检查的力度,有针对性的观察患者的各项身心参数和变化情况,严格细致的检查患者是否出现休克、发热、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等等相关症状,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进度进行相对应的运动和训练指导,确保患者能够适当适度的被动训练和主动训练,使两者有效结合,确保患者每天的肢体训练时间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充分维持在30-45min。
1.3观察标准
        两组患者经过相对应的护理干预之后,对其护理满意程度,并发症发生几率等相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以软件(SPSS26.0)作为分析工具,以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研究中涉及的计量、计数资料的差异性予以统计学分析和计算,用P值小于0.05代表相关数据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比能够进一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78%)和护理满意程度(97.78%)等,要比对照度患者(分别为84.44%)有比较明显的提升,而在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几率等方面,观察组(0)要比对照组(8.89%)患者有比较明显的降低,相关指标所得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
3 讨论
        通过相关的文献报道,可以看出,在针对急诊骨科创伤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切实有效的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措施,这样能够使患者的痛苦程度有效减轻,切实有效降低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这种方法有着更为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而相关报道的内容和本次研究的相关结果是保持一致的。针对急诊骨科创伤患者切实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措施,这样能够更有效地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从根本上有效符合患者在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类需要,因此这种方式值得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的实施和推广。
         针对急诊骨科创伤患者而言,在手术之后会出现严重的疼痛的情况,而这种疼痛会导致多种类型的病理反应,甚至可能使患者出现血压升高,身体功能受损等相关情况,而此类问题对于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为了使患者手术之后的痛苦程度能够进一步减轻,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要着重做好早期护理干预,在多个层面进行多样化的护理管理,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配合程度,以此避免血压升高、失眠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要着重做好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和术后的适应性训练等相关工作,着重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和情绪反应,以及身体恢复情况等等,做好沟通和交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同时可以通过阅读杂志、播放音乐等相关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在饮食护理和术后训练等等相关方面进行有效加强,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做好患者的疼痛程度的分析和评估工作,采取综合性的护理方法,使患者的疼痛度进一步减轻,同时使患者能够明确麻醉药、镇痛药的影响,帮助患者及早恢复健康。
4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上文对于整个研究过程的分析,我们能够充分看出,针对急诊骨科创伤患者而言,在对其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切实落实早期护理干预措施,这样能够呈现出更加良好的护理成效,使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程度得到切实提升,充分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和住院时间,这种方法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行。
参考文献:
[1]古扎丽阿衣·努尔买买提.急诊骨科创伤的急诊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评价[J].母婴世界,2016(5):129.
[2]王礼艳.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分析与临床体会[J].心理医生,2016,22(20):183-184.
[3]穆彦丽,杨克侠,邵艳等.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控制和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21):138,140.
[4]林红,赫子懿,顾珊菱等.心理护理和舒适护理对创伤骨科急诊患者影响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z1):35-35.
[5]袁宏,覃刚.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4,27(13):210-2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