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松
铜仁市第十二小学
摘 要:科学学科作为与小学生现实生活关联密切的重要学科,其课程开展质量被相关教师密切关注。科学课程的顺利展开,是能够帮助小学生掌握应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正确方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训练与提升至关重要。本文以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工作为中心展开探讨,分别对其在各小学的教学意义、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工作;生活化;教学策略
近年來,各小学教师在教育工作期间,愈加关注生活元素的应用情况。经实践发现,生活元素在各学科教育工作中的有效加入,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相关课程内容。科学教师在授课期间应用生活化授课手段展开教学,能够使其授课质量显著提升。小学生在这一环境下,对科学课程充满兴趣,且开始主动参与到相关授课活动当中。
一、 生活化教学的有关概述
1、内涵
生活化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张以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一种教学思维方法。可见,生活化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也是一种非常实用,且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内容
生活化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第一,教学目标生活化,是指在正式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时刻基于生活化教学的角度,将相关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安排都倾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得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与理解知识。第二,教学内容生活化,这就需要教师懂得从生活中寻找合适的教学案例,并将其引入课程教学之中,从而引导学生透过例子来学习与理解课程知识。第三,教学活动生活化,通过组织适当的生活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行为意识,使其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第四,教学训练生活化,则是借助各种课后的训练来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促使学生在训练中意识到知识的运用价值,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欲望。
3、优势
在课程教学中,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思维,能够有效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首先,基于生活化教学思维下的课程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学生结合生动有趣的生活例子来理解和探究课程知识。其次,在生活化教学背景下,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里学习知识,使得学生不易产生紧张的学习情绪,进而促使学生对课程知识产生学习的欲望。可见,生活化教学思维方式运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之中,有助于学生学好课程知识,感知课程知识的价值。
二、应用策略分析
1、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研究材料
目前,各小学科学学科的教材中涉及大量实验类型课程内容。小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不仅能够更加快速地掌握科学课程知识,还能使其动手能力得以充分锻炼。教师积极组织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符合当代社会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目标。小学生在这一背景下,对科学课程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且开始主动参与到实验课程当中。为保证小学科学学科实验部分课程的开展质量,相关教师应该严格控制实验材料。经研究发现,科学教师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研究材料,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相关课程,其科学课程的授课质量显著提升。
比如,授课教师在讲解某一实验课程时,可以带领班级学生在周边寻找实验材料。这些材料多数是废弃的瓶子、吸管等材料。小学生借助这些生活中的材料进行实验,不但能够顺利完成实验课程任务,还能够节省实验课程的教学资源投入量。以往各小学多数使用专门的实验材料展开授课。这就导致教学资源有限,小学生只能在课堂中操作一次科学实验。现如今,实验材料转变为生活中随处可寻的材料,可以增加小学生的实践机会,且有助于小学生探索精神的有效培养。
2、增加科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时间
在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手段,有助于实现学以致用这一教育目标。以往各小学在科学学科授课期间,只是参考教材进行讲解。在这一背景下,多数教师不重视实践类课程的开展质量。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其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均无法得到有效锻炼。科学教师尝试将教材内容与小学生实际生活有效融合,并适当增加科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时间,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保证该科学教育环节工作的开展质量,相关教师应该明确自身引领作用,并做好本职工作。
比如,科学教师在讲解课程中有关生活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借助生活实例进行授课。这种授课方式,能够更为直观地帮助小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进而帮助小学生纠正自身行为。授课期间,相关教师也可以帮助小学生制定健康的生活习惯规划表,并鼓励小学生按照时间规划表进行运动、学习。该教育工作的顺利落实,能够帮助小学生规范自身行为,进而使其真正认识到健康生活的内在意义。
3、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动力。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对科学的趣味性进行体验,产生自主学习的意愿。例如,鼓励学生对清晨草叶上的露水进行观察,以此了解凸透镜的特点,即边缘薄、中间厚。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具体形象的露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凸透镜,使科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小学生的年龄小,无法在课堂学习中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所以教师可以立足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形象直观,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或者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对学生的学情加以实时掌握,在此基础上优化调整教学进度,让学生能跟上教学思路,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4、创建生活情境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此,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时,可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学生快速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在情境体验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其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科学”这个词是陌生的,不了解概念。所以,教师需要借助生活化教学将科学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理论知识以一种更为具体、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情境创设。第一,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设置科学问题,并将理论知识渗透于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情境体验,促使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自觉思考,以提高教学效果。第二,利用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举例。
5、结合生活实践,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的练习,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通过做课后作业,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但需要注意的是,课后作业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拓展,而不是教学目的。因此,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服务教学目标上来。换言之,就是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应当有助于提高学生科学学习效率和能力,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科学教师积极展开趋于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不但能使其授课质量有所提升,还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背景下,授课教师应该对生活化科学授课工作进行细致分析,并积极寻找更为有效的授课方法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1]罗茂勋.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01):131.
[2]冯川.探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新纪实(学校体音美),2019(08):1.
[3]袁其鸿.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