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毓靖
北京市第八中学贵阳分校 550000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教育方针下,对学生的教育从家庭、社会与学校角度进行了集中统一,为学生培养搭建了更加科学、更全面的发展桥梁。与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与知识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学生时期,学习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心理发展、道德建设与习惯养成,不管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在学校教育中,都要关注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发展,而不能仅仅盯着知识学习。本文就以家庭教育与社团课现状主要研究对象,就基于家校合作视角下与社团课相结合路径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家校共育;社团课;家长参与;思考
前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根据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实际,重视并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本着“坦诚面对家长,争取理解支持,携手管理教育,共同提高进步”的宗旨,形成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齐抓共管育新人的良好局面。为切实做好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密切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工作中我们进行研究与探索。
一、当前家校共育现状简析
(一)家校共育意识正在逐步提升
随着素质教育、优质教育、优生优育等一系列政策与群众习惯的养成,当前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受关注度逐渐提升。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是从家庭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习惯养成的重要补充。随着学生学习需求与发展途径的进一步拓宽,当前的家长对教学的关注度也进一步提升,很多家长关心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与学习效果,能够做到及时与教师、与学校沟通,在教育理念上积极与社会先进理念对标对齐,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发展能力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联系。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教育关注度存在差异
在当前的家校共育模式下,学校教育主要是从学生的学习知识效果、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等综合素质教育方面进行关注,但是在家庭教育中,主要是对学生的知识教育成果、学习成绩关注度较高,而且随着学生学习年级的提升,家长对成绩的重视度也随之提升,家校共育的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教师与家长对学生进行集中约束、提升学习成绩的教育模式,缺乏更加科学的、更加素质化、个性化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式。学校的关注度是学生的发展,而家庭教育的关注度逐渐由学生的能力发展转向知识需求,教育的关注度逐渐偏失,缺乏科学性。
(三)家校共育连接度更高
学生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已经开始逐渐接受家校共育的家校共育模式。在传统的家校共育方式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主要是家长与教师之间谈心谈话、参加家长会、单独谈话等方式,几率较小,时间较短,探讨的主要是学生近期表现中的突出点,或积极或消极,但是从整体教育效果来看,过于单一化,对学生的日常表现的教育相对较少,主要是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在当前的家校共育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中,教师通过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更加便捷化、更加日常化,也更能从各个角度出发对学生近期学习与表现现状进行探讨,为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习惯提供契机。
二、以社团课为依托,做好家校共育的途径
(一)以阳光评价为机制,发挥家长学校示范作用
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及时评比评选、总结经验、推广典型,推动家长学校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规律,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学会家庭教育的方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学校可以把“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评选“阳光家长”和“阳光家庭”,颁发奖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宣传“阳光家庭”故事,供全校家庭效仿学习,并引入到社团课中。此项活动能够正确引导家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好家风促进好学风、好校风的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生共育,形成合力,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学校与家长共识共融,达成一致,是高质量教育的保障。学校要继续坚持对家长学校工作不断实践和探索,让家校共育润泽每一个学生的阳光人生。
(二)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实现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要针对家校合作教育模式定期举办相关活动,在为孩子丰富课余生活、增加自信心的同时,增加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机会,例如举办社团课,鼓励家长参与。家长要在学校的引领下,积极发现孩子存在的潜能,及时鼓励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也要通过类似的形式,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反馈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的具体情况。
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让教师和家长能够及时地交流与沟通,以便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和家长进行沟通的时候要用真诚和尊重的态度,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实现教育的实效为最终目的,达到家校共育的最终目标。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只是学校一方的责任,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家校合作模式是当今培养孩子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吸引更多家长参与家校合作,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提升能力,确保效果
家校共育过程中,教师与家长都是教育的主体之一,在时代进步、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群体也要做好自我能力的提升,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从家长的角度来说,要从传文化的传统道德的角度汲取道德教育知识,为学生的发展树立正确的道德文化基础,还要从当前的家庭教育角度出发,对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重点方面进行学习与摸索,保证自身的教育知识的更新。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既要从专业教育的角度出发对知识教育能力进行更新,通过互联网学习、整体教育培训的方式提升教学能力,又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群体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与学习需求,从而在家庭与学校两方面促进对学生的教育。
总结:
家校共育的教学模式是全方位育人、全时段育人、全面育人的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从家庭与学校两个角度出发对学生进教育的主要方式,因此,相信以社团课为依托的情况下,通过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环境基础,才能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更多的基础性支撑。
参考文献:
[1]韩凤芝,赵金枝.“互联网+”视域下家校共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研究[J].科普童话,2019,000(016):P.104-104.
[2]彭丽平.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策略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000(005):66-67.
本文系2019年市级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利用新型家校关系推进家校有效合作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YYB19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