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晶晶
吉林北华大学音乐学院 132000
摘要:作为中国第二大传统戏曲剧种的---“豫剧”,其名由来,众所周知,源于河南简称“豫”,所以叫做“豫剧”。“豫剧”来源十分值得考究,“豫剧”发源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原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此,从现实出发,探究其历史渊源分析豫剧的唱腔十分具有价值意义。本文浅略的探究了豫剧起源,通过引证总结阐述了豫剧起源的两种说法。并且以构成豫剧的两大流派为主要对象,浅析豫剧唱腔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梆子戏;唱腔;
一、河南豫剧的起源
歌唱是一种具有极大的贴合方言语调特性的艺术行为,关于豫剧的起源的问题众说纷纭。基本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本地说”,形成了“豫东调”;一种是“外来说”,与“豫西调”有莫大的关系。
理论家张履谦考证“一人执一长两短的木棍,长者挟于腋间,手执两短板,长者做过场,击打成声”其实就是河南豫剧的源流。郭克俭认为《缀白裘》中开封流行的梆子秧腔,吸收其他梆子板式变化手法,结合“女儿腔”、“汴梁腔”的腔调,是祥符调的由来,是开封土生土长的戏曲。“本土论”者周贻白说到:“清中叶以后,河南农村地区兴起以山歌、民谣为基础的一种土调,掺合同州梆子唱调,弦索高腔称河南梆子。”流传于开封周边的为“祥符调”,商丘一带为“豫东调”,沙河地区的是“沙河调”。三者都源于淮河豫东文化区,三调归为“豫东调”。
“外来说”指豫剧是由秦腔,山陕梆子传播衍变而来。
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文中提出一个重要学说:河南梆子、枞阳腔等许多地方小戏不过是秦腔在不同地区的变形。徐珂“秦腔于明已有,其与固在徽调前也。此调有山陕调、直隶调、山东调、河南调之分,山陕纯正。”此话确凿的证明了秦腔与豫剧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关于豫剧的源流和发展》:“黄河流域梆子戏同根源于秦腔,随地域划分派别。以东入河南,成‘豫梆’”。证明隶属于秦腔的河南调就是梆子腔剧种。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秦腔’与现在‘秦腔’概念不一致,当时‘秦腔’泛指梆子腔的唱腔类型。等到清乾隆时期,开封地区“弋阳腔”“啰罗腔”等古老剧种逐渐发展,和“豫剧”一同形成了中原特色剧种。
“外来说”,河南梆子源于秦腔,传入河南形成“豫西调”,与本土“汴梁腔”演化而成的“豫东调”,并在河南境内双向双向线路传播发展。加之河南丰富的地方性民间音乐文化背景作为依托,二者逐步合流。建国后,“河南梆子”正式更名为“豫剧”。1956年以后成立豫剧院,自此开始,关于“豫剧”的流派才开始有了新的划分,确立了常、陈、崔、马、阎五大旦角流派。
二、豫剧两大地域流派艺术特征和唱腔特点
1、豫剧唱腔的流派划分
豫剧的声腔不是单一固定的。戏曲声腔难以寻源,一般学者都是寻四大声腔系统。王镇南将豫剧四个方向流派分出为 “豫西调”、“祥符调”和“豫东调”三个类型。冯纪汉将豫剧分为五个方向,以郑州为界点,往东商丘为中心外八处,西边洛阳及周边地区流行的豫剧,分别称为“豫东调”“豫西调”。南面流行于靠近皖西北沙河一带,唱腔粗重的称为“沙河调”。中路,开封一带风格明快活泼的为“祥符调”。 祥符调”传到鲁西南一带至豫北地区称为豫北高调。 “沙河调” 是祥符调与南阳梆子结合的产物,随着各种唱法的混合已经逐渐淡化和消失。它与“祥符调”在唱腔结构调式和旋律节奏上近似于豫东调,实际上东、南、北三方向的唱腔都是基于“祥符调”,也就是用中州豫东地区语调基础,加入假嗓(二本嗓)形成的。除“豫西调”之外的四路梆子戏都具有这种共性统称为“豫东调”。由此形成了豫剧两大地域流派。即“豫东调”和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
2、“豫西调”唱腔的形成
根据杨荫浏《语言音乐学初探》中关于戏曲语言与音乐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语言字调影响着旋律走向,句读影响节奏;南北曲中用音习惯影响调式调性体现语音影响音阶形式;语言风格的差异直接导致音乐风格的不同。这成为了形成两大流派“声”、“腔”不同的依据。“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具有流行在黄河中游至郑州南岸之间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受史地因素影响,河洛文化自古以来与秦晋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秦晋,古为中原腹地,华夏中土。境内咸阳、长安……,以先鼓乐、秦腔、信天游等为代表性乐种”。河洛文化与秦晋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河洛文化具有传统性、综合性、开放性和持久性的基础。
早期的豫西调唱腔风格深沉、厚重,所以又被叫作是“大戏”“粗梆子”。流行区域各地唱腔风格不尽相同:郑州至灵宝流行的豫西调称作“西府调”;洛阳城以东的唱腔优雅细致叫“府调”;西边山区的宜阳洛宁等地,唱腔粗犷豪迈,表演风格和舞台设置不拘一格,靠山而唱称作“靠山吼”。传统豫西调声腔又称为“西路梆子”“靠山簧”,它是以中州音韵的洛阳语调为语言基础,唱腔上多用大本嗓的真声,行腔时尾腔常常是向下迂回,发声方法多用脑后音、膛音,这一点极大的与豫东调区别开来。“豫西调”唱腔正统大方,整体艺术风格更加适用于于表演悲剧主题。早期的豫西调各行当唱腔旋律统一,男旦个别高音位置偶尔真假声混合之外,生、净都是使用真声演唱,女演员的出现预示其发展的新阶段。豫西调常常使用转调手法,来增强豫剧唱腔的表现力和戏剧性的表现功能。
。
3、“豫东调”唱腔的形成
豫东调所属黄淮平原文化,它与齐鲁文化的关系不言而喻,有丰富的古籍资料可以印证。北宋时,市民音乐文化发展繁荣,汴京是其文化经济活动中心,这一时期勾栏,杂乐等娱乐性场所的出现,为戏曲发展提供了平台。“重农崇文”思想下的文人墨客深刻的影响了豫东文化的发展方向。豫东文化以黄淮河平原为主体,典型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奠定了豫东文化形态封闭性的特点。
“豫东调”又叫“东路梆子”,唱腔语言以豫东方言语调为基础,旋律则受到山东河北的影响,十分嘹亮,唱腔声音高亢、明亮、泼辣而奔放,男声的唱腔更是高亢激越、粗犷奔放。这多亏于豫东调经典“二本腔”的演唱方式,使得豫东调上唱腔特点音高而细。习惯于运用大量的花腔,唱法上也富于变化,喜欢偷字、叠句、加衬,比较自由。
豫东调调式特点有三种类型:(1)单一调式类型;并且早以5、7、2为骨干音的确立徵为主音的调式。la作为sol、si之间过渡音和升fa起到了调式的支持作用,me弱化主属音跳进形成的“硬腔”。 (2)多调式对置唱腔类型;这种对置增强了调性调性的不稳定性,表现为同宫系统调式的转移,同主音系统的转调。往往产生板腔体变化花体部分。(3)调性模糊声腔类型;豫东方言的调值平、上。去三类对其唱腔产生了重要影响。“按字行腔”则弱化了调性色彩,强调方言的语音,更是造成了豫东调调式模糊的重要原因。早期用五度定弦法,里弦“6”外弦“3”,具有浓厚的豫东调风味。豫东调唱腔风格富有变化性。常用偷字、闪板、加衬、叠句等手法。初期的 “豫东调”音调之高,大本嗓唱法无法适应其音高,于是创作出“二本嗓”“夹本音”等特别发生方法,极大的拓展了男演员演唱的高中低音域。兼具了叙述性和强烈的抒情性、戏剧性的声腔演唱大大加强了男声唱腔的表现力。关于两派总体综合总结如图:
豫剧唱腔中,两大流派调高统一,唱腔常有上下的五度旋宮,出现以徵代宫,轻角代宫现象。豫东调多用假嗓,豫西多用真嗓,男女声部同腔同调。[二八板]唱腔类型是将两个不同流派音调结合在一起的唱腔,极大促进了豫剧流派之间的交流。有三种类型结合方式,两个流派唱腔类型先后的结合方式;交替结合的唱腔类型;和东西结合的唱腔类型。在此基础上,豫剧逐渐形成了唱腔划分的新流派。
结语:戏曲综合体吸纳了古典诗歌,获得了中国文化核心审美价值观以及古典诗歌审美精神的滋养,使中国戏曲文化兼具了娱乐和教育的双重社会功能,承担着向社会、广大群众传导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的使命。当代物质精神文明的丰富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娱乐性选择,戏曲的社会教育功能已经逐渐被削弱。以豫剧为例,剧种内在发展所需的各种因素缺乏供给和理论指导。中国优秀的传统戏曲和各种表演形式生存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戏曲内在有发展自我的需求,外在我们需要借助戏曲孕育存留独特的中华民族的个性,研究戏曲的发展问题为我们发扬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借鉴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梅?中国戏曲概论?[M]?2004
[2]桑泽军?豫剧唱腔音乐理论知识?[J]?2008
[3]王基笑?豫剧唱腔音乐概论?[M]?1998
[4]杨卫东 浅论豫剧的传承与创新2011
[5]何雪林 解读中国豫剧的发展史?[J]2010
[7]黄振彪 浅析豫剧唱腔艺术的发展
[8]王镇南 关于豫剧的源流和发展[N]戏剧新报1951
[9]郭德华 论豫剧豫东调与豫西调的差异性史地因素
[10]冯纪汉 豫剧流派的基本特点分析 2006
[11]郭德华 “豫东调”“豫西调”二八板类唱腔差异性研究[D]
[12]路应昆 “腔”的内涵与戏曲声腔流变[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