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第三小学
摘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辅助学习和思维的工具,对学生科学有效的掌握知识价值非凡,比如帮助学生构建学习体系、建设学习网络、解决学习重难点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学生提问质量,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思维导图在提高学生提问质量上的作用,第一,归纳知识点;第二,错题记录;第三,温故知新。
关键词:思维导图;提高质量;应用研究;
一、思维导图应用释义

如上图所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当中思维导图主要是通过层次分明、节奏感强、有序的进行、高度的逻辑运用、色彩鲜明的呈现以及连续性强的特点让学生联想到语文知识的具体运用,对于学生的连续记忆和大脑思维锻炼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思维导图对提高学生提问质量的作用
(一)提高小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一个好的教学问题,学生会对问题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思考,并在语文的实际学习中找寻探索问题的答案,这对于小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语文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师千篇一律的讲述掌握理解语文知识的各种技巧,而是要让小学生自发的对问题的思考的技能培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往往是对教学知识点进行逐一的讲解,这不仅增加了小学生的课程学习量,而且也使得教学效率始终提升不上去,在语文教学过程应用思维导图便是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二)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之根本,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启迪和发展。思维导图应用于语文教学可发展升小学生思维能力。教师通过相关的导图引导学生自发地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这本身就是思维发散的过程,让小学生将导图用自己的话语按照一定顺序、一定流程表达出来,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问题思考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
三、在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语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策略
(一)通过思维导图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勇语发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孜孜不倦的去感受语文的魅力。众所周知,氛围对于学生的影响极其巨大,在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之下,同学们相互探讨、相互思考、相互交流,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相反的在学习氛围不浓厚的情形之下,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极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小学生,这个阶段的同学们在自控能力上还相对薄弱,很容易迷失学习动力。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教学环境的营造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多么的重要。
当教师注重到氛围、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之时,必定会对症下药,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活跃、在课堂上勇于表现、用于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和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教学环境、学习氛围之下,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提问之中提升着自己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语发言,可是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应当注意自己的教学尺度。比如,在部编版小学六年级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少年闰土》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文中的故事线针对性地选择导图,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产生兴趣,放松心态,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课程进度、质量都大幅提高的同时,让学生养成勇语发言的好习惯,从而达到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状态,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中知识点,会向教师提出质量更高的问题,如:“文中鲁迅先生和闰土友情的建立没有任何利益,只是兴趣相投,那么这是不是给了我们另一种交友观?”、“文中的闰土属于底层农民,而作者地位显然比他们更高,但是闰土的生活技能很强,那么底层是否是无能的代表?”、“文章最后,鲁迅先生和闰土再次见面时的场景是这样的:‘后来,得知鲁迅与闰土长大后的一次见面场景真令人瞠目结舌。从小一起玩耍的伙伴竟开始有贵贱之分,闰土对鲁迅的一声老爷就如在心中扎了一下。’从文中所形成的桎梏来看有形的桎梏和无心的约束哪一种更为摧残一个人?”
(二)通过思维导图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小学生积极思考学习
在教学当中教师要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小学生积极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问可以通过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众所周知,小学生对于童话故事的青睐是源自于小学生的天性,当教师把握好小学生的这一特征,就能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思考解决问题。
比如在小学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中,教师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相信了解“南昌起义”,然后提出问题,让小学生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作答,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相关的问题,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首先:让学生观看“南昌起义”的导图,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让小学生的注意力从图片上转移到本堂课的教学中来,思维在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抛出这样的几个问题:
1.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同学们可以从这这两者中找出共同点吗?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以上思维导图中和本堂课的学习有什么联系?
3.从以上思维导图中,同学们从中得到的启发是什么?
在学生思考三到五分钟之后,教师导入教学内容:“通过《狼牙山五壮士》的阅读学习,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解答这几个问题。”
其次:解答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针对第一个问题,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针对第二个问题,思维导图对于本堂课的教学的联系是相互交映,导图是《狼牙山五壮士》的形象体现,而文本是导图核心思想的内在涵盖;针对第三个问题,教师更多的要听取学生的切身感悟,这就是课堂展示的重心,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效,比如一些学生会这样作答,从导图中我所能体会到的便是视频当中的人物都有一个共性——积极奋取,也有一些学生会认为中国的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伴随着很多的呐喊和鲜血。
最后:深思熟虑,引导学生提问。待学生基本理解掌握本堂课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提问。部分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语文教学提出这样的问题:“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是不是常常伴随着奉献和牺牲,这些奉献、牺牲,对我们当代青少年的指引作用是很大的,但是具体的是什么?我还希望老师能够帮助解答。”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培养和提升,最终指向学生提问能力的提升。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思考对策如何更好地应用思维导图,将思维导图的功效最大化呈现在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王洋.解析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2):46.
[2]张杰妹.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探究[J].语文课外(下),2019,(1):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