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红珠
广东省湛江市太平中心小学 广东 湛江 524084
摘要:为人师者,站在课堂上,立在学生面前,应充满激情,洋溢灵气,以自己的智慧设计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语文教师更应该使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和文明因子在学生身上积淀成人格。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言 朗读 强调情感
这就需要语文老师用真善美的语言,让学生感触唯美的文字,体会到语文的魅力。下面浅谈一下我个人的几个观点:
一、多一点感情朗读,感受形象美
高尚的情感可以把人引向美好的境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的审美教育从“动之以情”出发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学生得到情感上的感染、情燥品德上的陶冶,从而开阔其视野,启迪其智慧,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
“唯美语文”就是让学生感知美、体验美,通过加强朗读的直观性,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从中感受形象美。学生在读中理解词句,在读中认识事,在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汇、陶冶性情。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堂课,我从“情景读”开始,强调情趣,唤起学生本真的阅读欲求。我特意为学生们准备了几张小兴安岭的图片,上课开始,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小兴安岭美丽的四季图,学生被小兴安岭的美景深深地陶醉了,兴趣大增,我抓住契机,真切地问:“谁能说说小兴安岭的树木一年四季各有什么特点吗?”“在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中,你认为哪个季节的景色最美?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你有什么感受?请你带着对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呢?”教师的这一学习引领,使学生的需求得以解决,学生投入地、欢悦地“潜入”文本畅所欲言,通过与文本的多次对话,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明白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的特点,从语言文字中读出情意和魅力。
朗读是我国几千年来母语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从有文字记载起,朗读就已经存在,历化名家中与朗读结下了不解之缘的也不乏其人。因此,朗读在语文阅读中占有重要位置,而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强调朗读,意在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二、多一点语言文字训练,品味语言美
杨再隋教授在《呼唤语文文本色》中提到,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母语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根,智慧之泉,创新之源。从小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我所主张的“唯美语文”,最重要的就是要尊基固本,训练扎实,效果落实。
在分析《不懂就要问》中的人物时,我可重点指导学生反复坊好人物的相关语言,进而让学生感悟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被先生的惩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情,赞扬孙中山是个不懂就问、善于思考的孩子。
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面对孙中山的提出的问题,先生开始很生气,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当孙中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先生才详细地把书中的道理讲给他和同学们听。“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从而让学生懂得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道理。
在《落花生》一文中,通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文中父亲的话“你们爱吃花生吗?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从而让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唯美语文”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带领学生反复品读,琢磨关键字词,而感知作者蘊含在其中的感情,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三、多一点言语实践,唤起情趣美
创造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艺术作品中的“空白”极易引以人的想象力,也容易激发人追求美,创造美丽的热情。语文教学中会理运用“空白”,进行言语实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带着审美情感进行想象,并通过象力的培养来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唯美语文”的情趣,旨在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软环境,让学生的人性尽情释放,酒脱驰骋,让学生在有情的课堂中体验美,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
如《大自然的声音》这课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是一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课文。我教本文时以读为本,在读中生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感受风声的美妙,水声的有趣,动物声的快乐,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多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有时候标点符号同样能够唤起学生的的情趣美。如《金色的草地》中,最后一段话的“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后面为什么用感叹号,而不用句号?通过还原阅读,将语言文字进行了还原,并让学生想象它所描写出草地的可爱、蒲公英有趣的程度。在文章中通补白阅读,由一个感叹号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然后再通过换位阅读,让学生去审视,揣摩这句话的语气。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担负起文本阅读和引领责任。因此,在读通,读懂文本后,我们一定还要查阅一些有关文本的资料,把文本读“厚”。值得注意的是,这儿的“厚”不是外在知识的叠加,而是语文内涵的“丰厚”,其本质是源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细致和细腻,源于教师的言语感觉、言语智慧、言语语性和言语灵性,源于教师能够将自身对言语“悟读”的生命力和幸福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除了看到文本表面的风景外,更能看到文本背后的绚丽,那么,我觉得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幸福也就油然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