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传辉
固始县第九小学 河南省 信阳市 465200
摘要:基于新课改的发展与推进,现阶段我国教育教学体系得到了全面的改革与变化。特别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体系中,教师对于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如何带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发展学生的学习素养、如何改变学生的学生认知看得极为重要,同时应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设计了符合小学生学习思维的教学方案,旨在通过对教学方案的不断优化与完善之后,做好对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有效培养与深度引导。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创新
结合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情况来分析,虽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以及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蓝图中得到了有效的建设,但是其中依然有部分问题亟待商榷与研究。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是教师如何有效借助抽象的数学概念对学生进行形象化的教学思路构建和发展,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实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发展;第二是教师要思考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其性格进行分析与研究,借此突出小学生的群体性特征,为其创设相应的教学方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第三是教师要重点关注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创设全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原则突出教学的灵活性与实效性,避免学生因长期处于禁锢模式下参与学习,导致学生形成机械性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第四是教师要深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高阶思维,通过深入浅出的启发工作开展,引导学生在未来的数学知识学习中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与端正的学习态度。
一、借助抽象数学概念,印证形象学习思路
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认知无法与高年级学生相提并论,所以教师在对小学生开展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通过该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的保证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找到符合自己学习思维与学习模式的方法,进而实现对学生的高效培养与引导,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学习问题,处理更多的学习矛盾。在此,教师要结合抽象性的数学知识与概念对小学生进行重点的分析与讲解,借此突出转化与归结思维的应用方法,提升小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使其能够在自主研究的过程中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学习思路。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抽象化知识教学的时候,需要结合数学概念中较为抽象的理论内容为学生提供教学。在此,教师可以将实际案例与实物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与学生展开分析与研究,通过丰富学生的感官提升学生对抽象化知识的认知水平。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内容的展示。如,在学习圆的时候,如果学生对于圆的周长以及圆的面积无法做出正确的理解和精确的计算,那么教师便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对学生进行展示,通过拆分圆的面积以及周长的方法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对圆的面积和周长进行有效计算。在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此时学生可以在多媒体动态图像的帮助下以及公式的引导下将既定的应用题数字套入到其中进行计算,进而可以获得正确的计算结果。在这一背景下,学生对于如何计算圆的周长以及圆的面积会产生一个全新的理解,且对于圆的周长以及圆的面积的相关概念与性质也能做出深入的了解和探索。由此可见,在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要借助各类教学教具对学生进行形象化知识的展示,以此印证学生的学习思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创设合理教学手段
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日常数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分析小学生的学习素养与性格特点,通过对群体性特征的总结与研究,创设符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通过该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实现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和深度建设,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发展与延续。在此,教师务必要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手段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素养稳步提升。
例如: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年龄特征进行分析的时候,可以将小学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其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小学生属于“低年级阶段”,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属于“中年级阶段”,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属于“高年级阶段”。基于对不同学习阶段以及学生年龄的分层设设计,教师在后续开发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过程中会更加顺利。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法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分析与研究,且可以进行学习习惯与学习需求的探索。在这一方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到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需求与学习认知能力。随后,教师便可以基于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的学习优势与学习弱点设计数学知识教学体系与框架,进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另外,教师在设计全新的教学手段时,需要引用“短平快”的思路突出对教学教具的有效应用、对实践应用活动的有效开展等。借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会长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状态下,进而可以推动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发展与提升。如,在低年级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思维的重点教学与引导;在中年级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数学认知能力与感悟能力的培养和建设;在高年级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数学计算方法与学习技巧的设计和应用。
三、关注学生理解能力,防止机械学习问题
在走访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都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而死记硬背的内容大部分为数学知识的概念、理论知识的定义、数学公式的应用方法,甚至部分学生表示,由于自己的学习能力较弱,或者因为自己的思维速度无法跟得上教师的上课速度,所以会可以的在教师讲解某一知识点的时候对相关应用题进行死记硬背,以此预防在将来考试的时候看到类似的题目无法解答。在这一错误的学习方法与教师的错误教学认知状态下,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趋于一种病态模式,长期发展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以及学习素养缺失。在此,教师务必要时刻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借此有效防止学生在学习中钻牛角尖,形成机械性的学习习惯。
例如: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数学知识的定义和概念为学生做有效的引导与讲解,借此让学生了解即将学习知识的相关定义和基础内容。这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思路构建以及学习方法应用有着重要的引导和保障作用。在此,为防止学生出现死记硬背的情况,避免学生在无法准确记忆相关知识时应用机械性的学习方法对其进行强制记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数学知识的定义与概念做深度解读,通过具有生活化元素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教学。通过该方法的应用,学生会结合现实生活对教材中的文字进行理解和分析,进而会将之依托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的某一个事物或者某一个点上展开应用与研究。这样,学生便可以避免机械性的学习与背记,实现对数学知识相关定义与概念的准确掌握和灵活应用。
四、总结
遵循小学生的学习认知、学习规律、学习方法与学习思维,能够有效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效果,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共情能力发展和建设。同时,在应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需要通过对教学方案的不断创新与研究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与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借此,学生的学习素养与学习积极性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且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廖寿枫.应用型数学在初等教育的现状分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2):109-115.
[2]沈友林.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36):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