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思维工具 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期   作者:刘菲
[导读]

刘菲   湖北省十堰市柳林小学  4420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028-01

        随着教育制度一次又一次的调整与改革,越来越多的家长们认识到了语文的重要性。而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与输出的过程,很难通过一周一节的校外培训课程来集中提升成绩。家长们更多的是希望能通过提高每一节课的课堂效率,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想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让学生更为直观的记住重难点。运用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很有效的途径。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把文字变成画面。通过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圈划关键词,再内化成网状的结构图,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怎样把握最佳契机,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呢?我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课前绘制,理清脉络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利用思维导图,能通过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辨识能力,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整组课文的内容,提升预习能力。以四年级下册的《乡下人家》为例。预习时,学生通过整体浏览,画出中央图“一座房子”;接着速读课文,画出导图的主干,即 “屋前瓜架图”、“门前鲜花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嬉戏图”等;再读课文,画出枝干,即各图的特点及关键词。在绘制的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整体关注文本,快速梳理文章的结构,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十分有利。



        二、课中绘制,突破难点
        课中绘图指的是在课堂上,由老师示范,带领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善自己课前所绘制的一级思维导图。如在学习四下第五单元的习作例文《颐和园》一文时,可以先带领学生找到作者的游览顺序,然后师生合作以画简笔画的方式,当堂绘制游览路线。再请学生上前把最能体现各处景物特点的关键词,板书于相应的位置……一遍课文读下来,一幅思维导图水到渠成的呈现于黑板——去了哪些地方?那处景致有何特点?一目了然。
        教师在课堂上示范绘制,并邀请有绘画功底的学生简单勾勒“长廊”、“万寿山”、“昆明湖”;邀请书写美观大方的学生板书景物特点。师生合作,现场绘制出的思维导图,不仅清晰地呈现出“按游览顺序写景物”这一教学重难点,而且通过抓关键词,条理分明地引导学生进行了赏析,为学生示范引路。
        三、课后绘制,巩固内化
        思维导图能够通过节点和连线,把由中心辐射出来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把点连成块,把块连成网,这就很好地避免了知识在头脑中毫无头绪、杂乱无章的堆放。利用这个思维导图的这一特性,指导学生在学完了一个单元的新课后,绘制单元思维导图。以单元主题为导图的中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作为第一个分支,向本单元课文中的知识要点辐射开去……学生在绘制导图的过程中,再次对单元内容进行了一次梳理和总结,起到了很好的复习、巩固的效果。
        总之,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前预习,使学生的预习可视化,便于教师检查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于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可以画出不同的思维导图,降低课文重难点的坡度。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课堂上掌握的方法自主完善导图,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个过程,其实是学生深入阅读的过程,是语文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