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莉莉
兴城市第二高级中学
摘要:高中语文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根本,而在语文教育中尤以诗词教学为重中之重。我们经常说兴趣往往是学生不断学习不竭的动力。近年来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这种大形势下,如果还是以往那种较为死板的诗词教学模式,那么非但不能激发学生兴趣,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积极性。很多老师对此也束手无策,因此改变高中阶段的诗词教学模式就显得刻不容缓。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词教学;学生兴趣
唐宋的诗词是中国古代人留给我们的重要财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集中体现。而诗词教学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减少和当今社会白话文大行其道的原因,使得诗词教学受到了严重阻碍,基于这种考虑,笔者认为如想要改变现有的诗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进而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古诗词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本就承担着较大的学习压力,而在开展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一直使用单一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让学生用背诵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而且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古诗词中的意境和内涵。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根本无法有效提升古诗词的教学效果。
(二)缺少对古诗词个性化的讲解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古诗词其中的意境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学生要有足够的想象力,这样才能去解构古诗词,去深入分析和感知作者的思想。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古诗词个性化的讲解,导致学生的想象力得不到发挥,难以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就会影响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效率。
(三)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够把握重点,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高中阶段很多语文教师都难以准确把握古诗词教学方重点,无益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这通常是导致高中生不愿意积极学习古诗词的主要原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适当组织课外文化教育活动,增加教学趣味元素,最大程度诱发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助力古诗词高效教学。在学生方面,由于文理科划分不够透彻,学生们就普遍存在一定偏见思想。具体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很多学生只机械背诵,而很少花费精力探究诗人所表达情感与诗词描述的意境。平时学习中,大多学只关注成绩,缺乏对文言文的深入理解,所以他们往往难以取得预期学习效果,无法提高学习兴趣,进而自然也无法全面理解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特点,进而不利于中國古典文化精髓的传承。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一)旁征博引,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实际进行古诗词教学工作中,很多老师都只关注诗词本身。但现实是,几乎所有诗词都会有时代背景痕迹,所以让学生全面了解诗词创作背景的必要性即凸显了出来。基于创作背景引入活动,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本诗词完整讲述事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丰富课外知识积累。
比如老师在讲述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的相关内容时,我们的高中生都只知道这首诗是两宋时期诗人李清照所写的一首词,我们也知道这是她在描写自己的愁绪,这些都是最表面的东西。但除此以外的文学知识,大部分人并不知晓。而正是这些课外的文学知识,往往往往能够激发中学生的兴趣。因为真正的事件,比那些编造的故事更加具有戏剧性。所以在讲述这首词之前我们可以讲述一下南宋的对敌政策或者南宋的形成;或者讲一讲北宋时期的澶渊之盟,以及靖康之变又或者我们可以讲述一下李清照的爱情故事,以及向学生讲述其曾经写过的《夏日绝句》是否是在讽刺她的丈夫赵明诚。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讲述南宋崖山之战的过程,以及在崖山战败之后,十万南宋民众齐跳海的惨烈壮举。这种做法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也便于激发学生兴趣,从而降低老师在诗词教学过程中的难度,使同学们不再过于抵触古诗词。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身为老师也应该分清主次,对于课外语文知识,不宜讲述过多。
(二)讲解通俗,使学生初步理解诗词
对于学生而言,良好兴趣很必要,但兴趣总有一天会被消磨掉,另外,诗词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简单地理解诗词表面的意思。而想要让学生视线了解诗词这一目的,老师就需要初步讲解诗词,而为了避免因讲述导致学生丧失对古诗词的兴趣,教师还需浅显直白地表述教学内容。
例如有一首北宋时期的词人,同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所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虽然感情比较容易理解,但是这首词里有一些字词是比较晦涩难懂的,如果我们直接让学生去自行翻译,或许他们在面对这些比较难懂得字词的时候,会丧失学习兴趣,从而会变得比较消极,进而便会对高中语文的古诗词产生一定程度的畏惧,这样造成老师的教学难度。当这个问题出现的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将一些比较难懂的字词用比较直白的方式描述出来,比如将:其中的“卷起千堆雪”老师可以翻译为“掀起了层层的浪花。”将“一尊还酹江月”翻译为“与明月对饮。”同时为激发学生兴趣,老师可以讲述苏轼大致的人物关系网比如:苏轼的学生陈师道是赵明诚的姨丈,赵明诚的妻子是李清照,南宋的秦桧是李清照的表妹夫,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相关兴趣。而且老师还可以讲述,唐宋八大家,北宋朝有六个,除去欧阳修本人,其他的五个人,都是他的学生。而王安石与苏轼政见不一,苏轼被打压,这首词就写于他被贬期间,所以在这首词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怀才不遇的心情,同时老师可以适当讲述“乌台诗案”以及相关的王安石变法,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面,为日后的教学提供便利条件。
(三)积累基础词句知识,奠定鉴赏基础
要想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最为关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古诗词基础。如果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古诗词基础,就会阻碍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务必要重视对学生古诗词基础知识的培养,促进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不断提升。
教師在古诗词鉴赏教学时,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给予正确的指导,促进学生能够深入而全面地掌握诗词基础知识以及诗词的内涵,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构成完整的诗词体系。
首先,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古诗词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准确全面地掌握古诗词的知识。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其他形式的课外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对古诗词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
(四)营造意境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对意境的感知能力
在组织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营造具体的意境来推进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达成情感的共鸣。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影像作品,知人论世,为学生创造想象空间。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的引导,营造具体意境,“读”出自己的感悟。促使学生能够不断地拓展知识面,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为鉴赏学习创造良好的基础。
创设情境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如在讲解《雨霖铃》时,教师通过画面、声音或视频创设情境,试着把每一位学生的情感都调动起来。首先让学生倾听李叔同的《长亭送别》,让他们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验,用心去体会歌曲所包含的情感,再自然而然地引入诗句。学生在刚接触课文时,对“伤离别”这个信息虽然感到陌生,但只要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学生熟悉的一些形象可感的经历和体验加以联想、比较,他们自然能感同身受,深刻体会诗人的那份离别之苦。最后,结合教材要求,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多篇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自行阅读来领会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不仅能为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因此在对他们进行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时候,语文教师要提高教学工作的整体质量,通过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等新的教学手段,不断增强诗词鉴赏课程教学的丰富性,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了解学生对于诗词鉴赏课程的实际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为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先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6(8).
[2]甘立珍.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6(15).
[3]鄂欣.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分析及对鉴赏教学策略的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