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第21期   作者:邢丽敏
[导读] 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邢丽敏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天兴海明威小学     710100
        摘要: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不断的对小学体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素质教育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学应该顺应新课程改革发展潮流,以赏识思想指导教学 。本文将分析赏识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探析现阶段小学体育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几点解决策略。
        关键词:赏识教育;小学体育;策略研究
        前言:小学体育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体育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另一方面体育课程可以缓解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有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并没有得到学校与教师的重视,为了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以赏识教育的形式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1.小学体育开展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
        小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这也导致了小学生并不具备较强的自律意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处于一个较低的层级,如果没能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小学生加以引导,那么小学生便很难产生集体意识。赏识教育可以使学生明确体育活动的意义,消除学生与体育教师间的距离感,这样既有助于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也有利于提升班级管理的效果。
        1.2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小学体育课程具有很强的趣味性,采用赏识教育开展体育教学,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但是在现实中,由于教师教学方法选择不当,所以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程以及体育活动并没有什么兴趣。这样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赏识教育,通过教师对学生鼓励,可以使学生明确体育课程的价值,并在教学中激起学生的自豪感。以五十米跑为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五十米跑对学生来说,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五十米跑对学生的体力要求较高,所以学生并不喜欢参与这项运动;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对学生的缺乏赏识与激励,这样的也会影响学生对五十米跑的兴趣。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应用赏识教育,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
        1.3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产于体育锻炼的意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学习文化知识成为了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基调。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赏识教育,通过教师的赏识与鼓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体育活动的趣味性,还会使学生的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在这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的指导下,学生开展体育锻炼也会更加轻松愉快,这样便会使学生产生主动锻炼的意识。
        2.赏识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
        2.1赏识教育流于形式
        尽管赏识教育观念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具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但是一些体育教师并没有完全掌握赏识教育的相关理论,这也使得这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的赏识教育常常只是浮光掠影,流于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教学虽然披着赏识教育的外衣,但是骨子里却还是传统的老一套教学方式。这样的赏识教育自然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很难激起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2.2赏识手段单一
        
        赏识手段作为赏识教育的基础,如果赏识手段过于单一,那么便会严重影响赏识教育的有效性。一些教师并没有掌握丰富的赏识手段,赏识教育也主要以对学生的夸奖为主。

虽然对学生的夸奖可以提升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但是如果教师长期的对学生进行夸奖式的激励,那么学生便会对所谓的夸奖丧失新鲜感。例如学生在进行篮球训练时,教师的赏识更应该侧重于对学生动作的纠正,而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夸赞。为了改变赏识教育手段单一的现状,体育教师需要加深对赏识教育的理解,并积吸纳其他先进教师的优秀经验,在实践中摸索新式赏识教育方法。
        2.3赏识教育科学性不足
        为了使赏识教育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不仅需要对赏识手段进行创新,还需要重视赏识教育的科学性。小学体育教学赏识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所以为了提升赏识教育的效果,就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性格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赏识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所开展的赏识教育并没有尊重学生的实际特点,所采取的赏识手段极为机械,这类科学性不足的赏识教育,注定无法提升小学体育的教学有效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小学生的常见心理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小学体育赏识教育,实现千人千面式的赏识教育,这样才能切实的提升赏识教育的有效性。
        3.开展小学体育赏识教育的几点策略
        3.1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增进对学生的了解
        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可以有效的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也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基于此,教师开展小学体育赏识教育首先需要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以沟通的形式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根据沟通中所得到的反馈对相关的赏识策略进行调整。另外,教师还需要提升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只有教师对学生产生了足够的了解,才能有针对的开展赏识教育。例如一些学生在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体育活动毫无兴趣,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便要与这些学生进行平等友好的交流,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帮助学生解决内心的症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发挥出赏识教育的效果,实现小学体育的有效教学。
        3.2营造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
        传统的体育课堂上,教师为了维护威严,常常是以不苟言笑的形象开展教学。体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并没有所谓的考试压力,所以体育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刻板形象,为学生营造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如果课堂气氛十分压抑,那么一定会影响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学生的参与热情遭受打击,甚至还会给学生的体育活动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以足球运动为例,足球运动应该是充满趣味性且具有一定的竞技性,所以在开展足球教学时,教师要努力打造欢快愉悦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才能提升赏识教育的效果。
        3.3将赏识思想渗透至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只有将赏识教育思想渗透至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有效的发挥出赏识教育的作用。对此,教师可以将渗透思想引入课堂的导入环节、讲解环节、练习环节,这样便会提升赏识教育在体育课堂上的连续性。例如在投篮训练课上,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对学生进行激励,鼓励学生进行投篮训练。而在学生进行训练时,教师也需要针对每位学生的投篮动作进行训练,如果学生的动作不够标准,那么便要及时的予以纠正。只有将赏识思想渗入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使学生在赏识中实现进步。
        结语:为了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用赏识教育理念指导小学体育教学。小学体育教学开展赏识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对此,教师应不断创新赏识手段,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体育教学课堂气氛;还要重视师生间的沟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赏识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小学体育水平,才能实现小学体育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程凯丽. 赏识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02):1-2+10.
        [2]郑中华. 赏识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11):122+112.
        [3]梁洪军. 赏识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新通信,2019,21(20):1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