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社区治理问题及对策思考

发表时间:2021/3/16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1月   作者:周春花
[导读] 社区是城市行政管理的一级组织,是政府部门在基层的“触角”和最后一公里,是直接与城市居民打交道的最基层。2020年疫情爆发,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凸显,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设意义重大。

新疆喀什地委党校     周春花   844000

内容摘要:社区是城市行政管理的一级组织,是政府部门在基层的“触角”和最后一公里,是直接与城市居民打交道的最基层。2020年疫情爆发,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凸显,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设意义重大。
关键字: 疫情  社区  治理
        2020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全国都要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阻击作用,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经过年初新冠疫情在全国的肆虐,之后在各地基本得到控制,又在北京、新疆、大连等局部地区出现反复。传播方式,由最初认识到的人传人,到后来发现的通过冷冻食品传人。入冬以来疫情也再一次在全国多地出现。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社区在疫情防控中也暴露出各方面的问题。
        一、疫情之下社区治理凸显的问题
        (一)社区应急防控意识不强,防控“一刀切”
        1.社区干部应急防控意识不强。疫情出现后,社区平时缺少这方面的演练,初期工作手忙脚乱。对社区各类信息登记不足,应急物质没有储备。
        2.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一些社区存在信息反馈不畅通,多头重复工作等问题。社区作为对居民管控的直接力量,遇到各种问题需要层层上报、请示、协调的问题,有时为一些表格信息不断修改,填报疲于奔命。如统计每一户居民的基本信息,第一次只统计了居民的身份证、手机号码。第二天又要求统计家庭其他信息。这些重复的工作本可以一次就统计到位,但因为种种原因,却让下派干部、志愿者多跑趟增加工作量,其主要原因还是协调配合不够,造成重复工作。
        3.基础数据掌握不足。社区平时主要提供一些代办代理事务,供需不精准、不足等问题还不突出,但当遇到疫情这类严峻的突发事件,软硬件基础设施的问题就凸显出来。如一些社区对小区居民家庭基本信息不掌握。造成对小区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等特殊群体服务部精准。到疫情出现时,忙于“补课”。
        4.疫情防控“一刀切”。抗疫工作需要刚性管控,各地各小区情况情况不同,一些小区无疫情,而且已经封闭管理了一段时间,也没有出现疫情,但一些地区的社区管理者依然不顾本地实际,依然对本地小区,一“关”了之,造成居民生活极度不便,引起居民不满。
        (二)社区职能与保障不协调
        1.信息畅通无法保障。社区是基层组织,开展工作需要群众的参与,以及各方力量的配合。要更好的组织和协调各方面力量,需要有畅通的信息渠道。社区干部要及时将各类情况,通知告知居民,以及了解居民诉求困难等都需要畅通的信息渠道。但目前来看,喀什市的各社区,工作信息沟通,还主要通过个人建立的微信群,而能够参与到其中的居民数量有限,很多老年人以及儿童都无法参与。
        2.社区缺少社区医务室和医生。从对某市的各社区的设置来看,各社区都没有社区医务室和医生。一些街道有卫生院和专职医生。疫情期间社区卫生室和医生作用非常关键。一方面可以指导防疫工作,宣传居民居家保健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居民疫情期间的其他疾病也需要一个初步诊断,用药指导。这些工作都要求社区要有自己的医务室。
        3.疫情防疫基本知识和防护物资供应滞后不足。疫情发生后,社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在未经培训,亦无专业防护的情况下,匆忙上阵,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另外这些社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也没有职业伤害保险等,这些给他们的服务工作造成心理压力。
        4.应急管理机制不完善。尽管社区也有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大多都停留纸面上,面对疫情的突然发生,社区完全接受上级的指挥和安排,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自主决断。



        (三)居民参与意识不强,公民精神有待提升
        疫情期间正是需要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共克时艰的时刻。但从疫情期间居民参与的情况来看,居民的参与意识,公民意识有待提升。首先,部分主动愿意参与其中的居民都怀着各种个人目的,如有些人当志愿者是因为家里的狗,每天要下楼;一些人则是为了自己可以方便外出购物 ;一些人为了早晚下来散步。虽说带有一些个人目的当志愿者也无可厚非,但也造成另一个后果,志愿者在做志愿服务的时候出现不耐烦,情绪化的情况。此外,少部分居民自己不参与志愿服务,还对志愿者态度恶劣。
        二、疫情之下完善社区治理的思考
        疫情之下社区存在的问题更加凸显,这些问题有些事老问题,有些是新问题,其核心的问题所在就是“人”的问题,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一)夯实社区人才力量,推动社区自治
        1.加强社区人才配备。首先,把能干事,愿意干的人才招进来,留下来。社区工作虽不算难,但需要有较高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的领导来把全局;有责任心、踏实认真的工作人员抓落实;善于沟通协调的人做群众工作。因此,也需要在人才配备上,给予重视。通过选、招、考等多种方式把真正认真负责,愿意服务基层的人才招进来。其次,工作人员工资待遇。要留住社区人才,一方面需要通过为民办事,解决疑难获得成就感,价值感;另一方面更要通过不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留住人才。再次,工作人员能力水平。针对社区工作人员在疫情防控方面缺乏相应的知识,对其进行培训。
        2.加强公共经费配套。有了人才,开展各项工作也需要配套的公共经费。尽管喀什市各社区基础设施已基本配备,但每年还需要日常工作办公经费,疫情期间也需要解决公共服务防护的开支。因此,社区需要从上级部门的支持和重视,争取资金保障,保障各项公共事务的开展。
        (二)增强社区干部和居民应急意识,完善和提升社区应急管理
        通过此次疫情,各社区逐渐意识到,加强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居民应急意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加强社区应急设施建设。突发事件的发生,也要求要提升和完善社区应急物资的储备,防止出现突发事件初期手忙脚乱,没有防护。加强社区通信等设施建设。此外,还要建立应急处理机制。除了各社区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意外,还要加强制度和规范方面的建设。一是要健全应急处置预案方面的制定。二是要加强这方面的预演。三是对各方面的风险点进行研判。
        另外还需要建立社区应急队伍保障居民日常生活的运输队,保障医疗物资。建立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强化社区医院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社区医务室,配备社区医务工作人员。可以采取平时在街道卫生院,疫情期间专职医生驻小区。
        (三)培育公民精神,培养合格的社区自治主体
        公民精神,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包括公民的主体意识、公民的权利意识,还包括公民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在今天的全民抗疫中,不仅需要小区居民积极配合社区做好居家隔离工作,更需要居民参与到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当中来。因此,公民精神的养在当前的抗疫工作中非常关键。一方面需要加强宣传教育,让社区居民更多的了解社区基本工作,让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行使监督公共权力;另一方面要从小培养,把公民精神课程编入中小学课本,从小抓起。此外还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使公民行使权利有法可依。
        总之,当前疫情在世界各地越演越烈的情况下,中国与世界各国人员交往和货物的流通还在不断持续,疫情不时在全国各地零星散发,这都要求各地的社区要在这一背景下,加强人员、应急物资等各方面储备力量;社区工作人员要加强领导、动员、协调、宣传等能力的培养;社区居民要在疫情中培养责任感、主人翁精神等公民精神。
作者简介:周春花  汉族  女  1982年5月出生于新疆乌苏市  硕士研究生学历  喀什地委党校党建法律教研室讲师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