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静
山东省荣成市实验中学 山东威海 264300
摘要:在当代的初中教育中,信息技术的种类有很多,如计算机设备、电子白板等。这些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理区域,降低学习的难度。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需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创新信息化教学的方法,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章对基于信息化视角下初中地理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引言
在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贴近到我们的生活,为人类的社会性活动创造了很多的便捷,同时也为教育手段的发展和革新带来了许多的契机。地理学科在初中阶段的学科学习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分,其设计的内容、知识点都较为广泛和零碎,可能不利于学生进行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将知识联系生活,对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予以重视,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网络资源和教材资源整合应用。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地理学习信息非常有限,会影响学生视野的开阔和多样化学习内容的获取。二是能显著增加教学趣味性,提高地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如果初中地理课程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无法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各种地理学习活动中。而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后,学生会在地理活动中保持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也能方便、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消除地理教学中的阻碍,满足学生趣味性学习的要求。
二、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单一落后
部分教师以教材为核心,整个课堂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学生的参与能动性不足,很少有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全面的了解学科知识。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能够为学生的初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待培养,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认知能力较为有限。因此,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如果直接照本宣科,按照教材内容来开展教学活动,可能会出现教学过度依赖教材的问题,就会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不够深刻,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
(二)未能利用信息技术展开实验教学
实践性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一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理论知识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地理实验的教学,未能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讲解某些地理实验的相关知识,导致学生缺乏实验观察能力,这一问题的出现与教师不具有实验演示教学的思想意识有着必然的关系。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不注重地理实验的教学,往往因为缺乏实验操作的条件就不设计实验教学的环节,这对学生观察地理规律产生着不利的影响。
三、基于信息化视角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一)运用微课技术,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指正式教学以前,包括教师的备课活动和学生的预习活动。为拓宽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养成自学能力,教师需在课前收集、整理、分析以及筛选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为依据建立相应的微课资源库,便于学生借助微课资源开展自主预习,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升自学能力。
如教学“地球自转和公转”时,教师可在课前借助网络查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有关图片、视频以及动画,然后根据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以及整理,制作相应的微视频,通过微视频直观、形象地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自转的含义和意义,有效掌握所学知识。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前将微视频上传到指定平台上,鼓励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内容,开展自主预习。为了解学生的实际预习效果,教师可在学习任务清单中设置一些学习任务,如了解地球公转、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以及规律等基本知识;分析地球公转和自转间的关系;利用资料学习、演示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运动轨迹;尝试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原因和意义,解释太阳直射点运动图等。让学生逐一完成这些预习任务,在教材对应空白处做好标记,明确重点知识。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为了更好地将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教师必须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学体验,以此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加学生在课堂之中的参与感。以“河流和湖泊”一课的学习为例,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在开始新授课前,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播放歌曲:“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并让学生们猜一猜,歌曲中的“你”表示什么?通过音乐情境的创设,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悦,从而有效激活课堂活力。课堂学习期间,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促使学生反复阅读地图信息,使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掌握我国河流、湖泊的基本状况,建立河流、湖泊空间分布的观念。同时,为了提升课堂趣味,促使学习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国家或世界的河流湖泊等图片,比如: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等等,促使学生能够通过观看欣赏山川湖泊的美,调动自身视觉感官,全面提升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难点
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中文字、图片的编辑功能,将教学重难点通过地理教学课件展示出来。例如,在进行《大洲和大洋》的教学时,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路面积、比例;了解七大洲的名称、分布以及分界线;掌握四大洋的分布以及与各大洲的相对位置。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了解大陆与大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区分亚非以及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帮助学生建立七大洲和四大洋空间概念。针对上述的教学重难点,仅让学生阅读教材和进行语言教学,显然是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教学重难点的。此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寻找七大洲、四大洋的地图,然后在课堂教学时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地球的俯视图,询问学生“从太空中观察地球,能够发现地球大部分是什么颜色的?说明什么?”等待学生回答出是蓝色,说明海洋面积大于大陆面积的答案。然后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南北半球图与水陆半球图,利用其图片加工功能为学生展示分界线,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认识。接下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这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利用图片编辑功能帮助学生明确每一个大洲和大洋的轮廓、名称、分布情况以及分界线,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对地理教学重难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信息技术与现代化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地理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教师应当坚持不懈地探究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的有效策略,以充分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康文华.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积极整合的方法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9(28):92-93.
[2]张瑞芳.新课改下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的探讨[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3(09):211.
[3]李婷婷.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探索[J].名师在线,2019(23):83-84.
[4]林传旺.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的优化探讨[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3(07):203-204.
[5]曾其银.基于信息化视角下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0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