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琼芳
浙江省余姚市凤山街道中心幼儿园 315400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是幼儿园教育阶段常见的问题行为。攻击性行为的出现,不仅会带来财物的损坏,还将给其他幼儿的身体、情感造成伤害。从3-6岁儿童的行为特点来看,其攻击方式、攻击类型呈现多样化,加强这一群体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反馈、终止方式的研究,明确攻击行为出现的相关诱因,制定可靠的矫正或预防措施,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选取凤山街道中心幼儿园的若干名儿童为观察对象,对其攻击性行为现状进行调查;随后,借助访谈法与幼儿园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其在日常工作中对攻击性行为采取的处理办法,以及其对攻击性行为相关影响因素的认知情况;最后,从矫正3-6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出发,围绕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提出了创设温馨的家庭氛围、减少接触暴力题材的动画或影视作品、引导幼儿对攻击性行为问题进行反思、积极开展游戏训练等教育策略。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在当前社会3-6岁儿童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很多这个年龄的儿童都会在这个阶段出现一些极端的动作,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出现这种情况就是一种心理疾病。儿童为什么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很多的专家学者都对此有着研究,普遍认为儿童具有攻击性很大程度上都和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关。在相关研究之中反映出,婴幼儿时期儿童的动作、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和萌芽,同时这个时期之中攻击性行为也随即产生,而在0~6岁期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难以避免的。随着幼儿的逐步成长,在进入3-6岁这个阶段后,儿童正是接受能够最强的时候,父母的一些做事方法和说话口气就会耳濡目染的影响到儿童,逐渐的使儿童具有攻击性行为;其次就是在儿童所生活的环境中,很多的事物都会让他们具有这种攻击性行为。从实际情况来看,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具体表现和原因均是多样的,从表现上而言,婴幼儿之间的咬、抓、打等行为均是其攻击性的具体表现,而造成这一系列行为的原因涵盖了婴幼儿自身身体的因素、营养摄入、教育环境和社会条件等因素。除此之外,婴幼儿的年龄也是影响其行为的重要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之中,相关学者通过从这些具体的影响因素入手,通过改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等措施来实现了改善其攻击性的目的,本文通过对当前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归纳,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对实际的工作形成帮助。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概述与表现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概念界定
心理学家对于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了,但是有关于攻击性行为的界定,到现如今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心理学家对攻击性行为的界定是以多个方面为基础,其包含了行为的前提条件、行为解剖学性质、观察者对行为所作的社会判断以及行为的后果判断。从儿童的交际活动来看,3-6岁幼儿的攻击行为往往表现为打人,骂人,抓咬,扔东西,辱骂嘲笑或者污蔑等,出现这类攻击性行为时,教师或家长会及时制止。一般情况下,幼儿在自己的行为被制止以后,会明白类似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或者说是不正确的,从而停止攻击性行为。在之后的交往活动中,幼儿也多会尽量克制自己的行为。但是,也有部分幼儿表现出持续攻击行为,这无疑为幼儿园教学秩序的维护埋下了隐患。就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引导都有迹可循,围绕幼儿攻击行为的矫正,深入了解攻击性行为的特征以及诱因,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是幼儿教育的一大难题。
在某种程度上比例合理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概念可以被概括为;3-6岁儿童因为自身的某种欲望或者是需求未得到满足,所进行有目的的伤害他人情感或身体、抢夺他人物品和故意导致财物损坏的行为。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3-6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较为多样,本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调查和观察,对相应的攻击性行为进行了如下的归纳:1.儿童在日常的生活之中,主动抢夺他人的物品,如玩具和食物等,这种行为是相对较为常见的;2.争抢:如座位和运动场所的玩具等行为;3.当他人尝试接触自己的物品的时候,向他人发动攻击;4.在日常的游戏之中,主动制造不愉快,并对游戏中表现较差的同学进行嘲笑;5.在日常的休息过程中,发现其他人受到攻击而主动或被动帮助反击;6.主动寻衅,故意欺负相对较为弱势的同学;7.个人情绪波动大,当在学习生活之中遭遇不快,则以损毁物品和乱发脾气进行宣泄;8.当教师或同学违拗自己的意志,以语言、肢体等方式进行报复。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危害
3-6岁这个年龄段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所产生的危害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思想上的危害。处于3-6岁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正是学习能力旺盛的时期,对于这个阶段发生的所有事情都会在他的思想上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所以一旦没有在第一时间把他的攻击性行为控制住,就会使他在思想上逐渐变得具有攻击性。2.心理上的危害:幼儿的攻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逐渐的向心理上蔓延,攻击性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扭曲性’人格的表现,而长期使幼儿拥有攻击性行为,就会让他的心理上慢慢的变得黑暗,甚至在成年之后极易走向极端。3.影响大脑身体发育的危害。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和正常的幼儿相比,在脑部的一些功能上存在着某些差异,这些不同的差异性就可能导致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在处理事情,做出决策时出现偏差,严重的还会致使幼儿的身体发育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
三、3-6岁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家长对儿童的溺爱
在对教师的访谈之中,针对攻击性行为发生较为频繁的幼儿,进行了家庭情况方面的提问。相关教师表示,这些孩子父母在文化程度上相对较低,在日常生活之中对孩子的情况关注不足,或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放纵,这是家庭因素之中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家庭的溺爱就是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在我国的很多家庭中都会出现“隔代亲”,父母在矫正儿童一些错误行为时,爷爷奶奶就会加以阻拦,长时间就会导致儿童出现逆反心理,认为不管有什么错误都会有人保护他,所以就加剧在生活中或者是学校中出现攻击性行为。其次,教师表示这些家长由于日常对幼儿的关注不足,所以在幼儿提出物质需求的时候,较少对此类的需求的必要性进行审视,而是尽量对其进行满足,同时当幼儿对自己的要求提出异议或是没有达到其要求的时候也会进行较为严重的惩罚。
(二)家庭施暴的存在
父母是儿童成长中不可欠缺的教育者,父母要为儿童树立正确的榜样,能够为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做榜样。而从当下家庭教育环境来看,家庭施暴的存在,会给幼儿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作为孩子来讲,如果犯错时被殴打,他会慢慢感觉自己是一个坏孩子,如果通过殴打和责骂来纠正,长此以往,孩子会缺乏正常的自我认识,他们缺乏自信,感到自卑,这对孩子个性的形成非常不利。其次,父母通过殴打、责骂的形式来处理儿童所犯的错误,父母养成习惯,愿意用简单的暴力来解决问题,将阻碍儿童的正常心理发展。不仅如此,儿童的父母喜欢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当他和小伙伴发生纠纷时,他自然认为只有打架才能让小伙伴服从自己的想法。
(三)过多接触暴力题材的动画或影视作品
在一定程度上动画片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影视作品,但是在很多动画片中的暴力性行为以及场面,会给幼儿学习不良的攻击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幼儿时期其对于新鲜事物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从而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动画片或者是影视作品是不能够让幼儿所看见的。当前,我国有很多幼儿家长都是属于职工家庭,家长大多数都是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时间对幼儿进行细心的照顾,周末在家时就会让幼儿看电视,看动画片,但是家长并没有对动画片进行筛选,有很多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动画片或者是影视作品就进入幼儿严重。比如;奥特曼中就具有很多以打斗场景为主的画面,在市场中也有很多模仿动画片中的暴力型玩具,在幼儿看见时,就让家长为其购买,殊不知这是给幼儿带来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还有很多家长是因为幼儿喜欢玩具,而不停的给他买,并没有考虑到有些暴力型玩具给幼儿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度不足
从幼儿园教育层面考虑,教师在良好的氛围营造、同伴关系的建立方面采取的一些举措,关系到幼儿的人际交往环境;而教师对待攻击性行为的态度以及攻击行为出现时采取的处理办法,将直接影响幼儿对攻击行为的理解。尤其是对3岁的幼儿,这一群体正处于幼儿园环境的适应阶段,若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环境,或者对外界的其他刺激不能妥善应对,将很容易发出攻击性行为。如在学校中,有的儿童受到了欺负,教师没有关注到每个儿童的心理变化,儿童就会自己在心理上出现“黑暗”,认为没有人能够帮助他,于是就自己选择攻击这种“极端”的方式保护自己。这种就是因为教师对于儿童的关注度不够导致的,其实在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缺乏心理上的安慰,一旦他自己在心理上认为没人能够帮助他,逐渐的就会出现攻击性行为来保护自己。
同时就学界给出的观点来看,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准备时,未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特征以及不同类型幼儿的需求、攻击性行为风险,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或者玩具数量、游戏时间等方面的准备不充分,将会激发更多的攻击行为,导致幼儿哭闹、争抢他人玩具等现象。而本次访谈过程中,4名教师均对游戏教学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在保证户外活动时间以及游戏的趣味性、丰富性的基础之上,制定教学方案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能够显著降低幼儿矛盾的发生风险,防止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五)幼儿园教师对攻击性行为处置不当
除户外活动、游戏的组织外,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也被认为是攻击行为的诱发因素。幼儿的思想和成年人不同,很多时候认为事物的处理方式就是他们想的那样,于是在出现与他们想象的方式偏差或者是不同时,就会出现攻击性行为。比如一些幼儿身体较为强壮,一直被家里或者是外界夸奖身体好,久而久之就会在他们的认知里面埋下一个自己无比强壮的思想,逐渐演变为欺负幼小的攻击性行为。这就是最为简单的认知错误,而这种认知错误都是由于外界带给他们的错误引导,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这种夸奖的方式,就会使幼儿的认知出现很大的问题。访谈中,某教师表示,在实际活动中,有教师会对幼儿的不良行为采取“冷言语”策略,这将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助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对攻击型幼儿,该教师表示,如果采取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不能及时进行正面的教育,或者未能及时引导其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反思,或者给其贴上“暴力”、“打人”等标签,将使得攻击型幼儿被其他幼儿所孤立,加剧攻击行为问题。
四、防止3-6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温馨的家庭氛围,避免溺爱与暴力
在我国当前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下,大多数的家庭子女情况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这种情况的出现会让父母对于子女的溺爱,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人分享和霸道的不良习惯。在遇见大多数争夺事物的时候通常会采用武力来解决,从而出现诱发的攻击性行为。所以,在家庭氛围中需要创设温馨的家庭氛围,这样能够让幼儿在一个不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的环境中成长,减少家庭环境中所能够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刺激。若是幼儿一直是在一个孝敬长辈、礼让三分的家庭氛围中,那么幼儿就会耳濡目染的去学习家长的行为方式,幼儿会看在眼里,学在心里,从而让自己身心愉悦,这对于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极大的裨益;同时在家庭教育中,应当采取合理的手段和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避免打骂的情况出现,当儿童出现错误行为时,多以语言和他们沟通,让他们心理上能够认识到错误,及时的改正。所以创设温馨的家庭氛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二)减少接触暴力题材的动画或影视作品
幼儿时期,其辨认是非的能力是较弱的,但是幼儿的模仿学习能力是比较强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经常看打斗型的动画片或者是影视作品就会让其快速的学会打斗技巧,让幼儿的攻击欲望增强。再比如有很多父母给男孩子所购买的玩具都有飞机、刀剑类型的,这种类型的玩具自身是具有较强的攻击性的,而给女孩子所购买的玩具大多数都比较斯文,所以男孩自身的攻击性是要比女孩强的。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必须要减少幼儿接触暴力动画片或者是影视剧题材,并且要正确的引导幼儿的日常生活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幼儿健康成长。
(三)积极开展游戏活动,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对于幼儿来说,做喜欢的活动就是游戏,所以通过和幼儿开展游戏的方式能够很好的促使他们减少攻击行为;这是因为在进行游戏时,可以很好的将他们的注意力相吸引,并且通过游戏的方式为他们提供一个较为放松的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和幼儿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互动;在游戏中不断地教导幼儿需要遵守规则,学会在出现问题时首先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进行思考,逐步培养他们建立和维护秩序的意识,同时也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刻意的创造出机会,让他们学会等待、轮流、合作、自律等社会技能。进而在游戏中逐渐的培养他们减少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在游戏中可以让幼儿们进行角色的扮演,这样就能够很好的使他们亲身感受到被攻击后的真实感觉。例如可以让幼儿扮演“弱者”的形象,让其他的幼儿扮演“强者”带有攻击性的角色,通过一定的方式去“攻击”“弱者”的幼儿,就可以慢慢的让他们意识到被攻击后的感受,使他们可以站在被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对别欺负者产生移情,进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四)重视儿童移情能力的培养
对于3-6岁幼儿中的攻击性行为很多的学者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大体上都是直接对幼儿移情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且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即在幼儿中,移情对攻击性行为有着很好的控制或者是抑制作用,移情能力的主要体现就是在幼儿的人际交往中个体能感觉、理解、体会他人情绪和需求的能力,一般对于移情能力比较好的幼儿在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来都比较好,并且能够主动的站在他人的角度进行思考,能够善待周围的人和同伴。而对于移情能力不好的幼儿来说,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比较消极的行为,在人际交往中都是带有主动攻击性行为的,任何事情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思考。所以对于带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教导来说,不能仅仅是依靠讲道理,这样是不能够直接的触碰到他内心的真实情感,而重要的就是要通过他自己去感受被攻击后的情感,这样才能让他们意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性。所以就可以通过情感换位、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教导,通过让他们的自身感受去体验自己在攻击别人之后所带来的不舒服体验,把他们放置于被攻击身份中去想别人当时的心情和感受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很好的转移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意识注意力,
(五)指导并强化幼儿的行为,给予正确评价
在家庭教育层面中,家长还需要正确的引导幼儿和他人的和睦交往、以礼待人等行为,在家长发现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应当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方法。比如;正强化方式,在当幼儿没有出现攻击性行为,表现出对同学,长辈友好,并且会考虑他人感受时,家长可以及时的给幼儿表扬,不吝啬自己的表扬词汇,并鼓励幼儿要以这样亲密和善的行为继续保持下去。若是幼儿出现了侵犯性行为和不文明行为时,应当受到相对应的惩罚,虽然惩罚会让幼儿心灵上感受到不愉悦,难受等情绪,但是只有做出惩罚,指出幼儿在做侵犯行为和攻击性行为时,是不对的,会为他人带来伤害。所以,将鼓励,奖励以及惩罚的对策共同落实在幼儿身上,并且要让幼儿明确的知道受到惩罚的原因,并正确的引导幼儿,从而让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减少,为其今后的人身发展带来裨益。
(六)引导幼儿对攻击行为进行反思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方式不只是意识中主动出现的一种,和内部潜在的因素也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不管是对于教师还是家长来说在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时都不能采用过激的方式,如过度的批评训斥或者是直接的打骂。如果采用比较过激的方式最后所产生的结果就有两种,一种就是在这种较为严格的教育之后会使幼儿的心里产生一种逆反的情况,逐渐的就会不再接受教师或者家长的教育,甚至会直接加剧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第二种就是因为较为严格的批评会使幼儿的内心产生害怕的心理,而这种被动控制自己攻击性行为出现在本质上是因为害怕所出现的,长时间如此就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虽然过度的教育会使幼儿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也不能不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教育,不教育就会让他们觉得是纵然式的认可。所以就需要引导幼儿换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可以直接的告诉他攻击他人的行为是一种令人讨厌的行为,没有任何的人喜欢这样的孩子;同时也可以通过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并且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他们讲述这种攻击性行为是不能进行模仿的,阐明其危害。
通过上文的表述,可以看出来对于3-6幼儿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的种类和原因有很多,但是对于这种攻击性行为是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纠正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具有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对幼儿这种攻击性行为进行引导教育;作为家长来说也需要在家庭中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幼儿自己去感受被攻击之后的真实感受,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让他们明白被攻击后的各种感受。同时学校也要和家长取得配合,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以便于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使得幼儿能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吉卓玛. 家庭功能与3-6岁儿童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张琰, 余一夫. 3~6岁幼儿自尊水平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J]. 基础教育研究, 503(01):78-81.
[3]陈昌凯, 徐琴美. 3-6岁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1):5-8.
[4]李月琦. 4-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 石河子大学.
[5]李阳, 刘柯婷.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重要性探讨[J]. 新校园(上旬), 2018(8).
[6]胡俊艳. 家庭教育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研究——以C幼儿为例[J]. 长江丛刊, 2019(4):162-162.
[7]高芯芸, 徐陈晰, 雷乐田,等. 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C]// 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2018.
[8]彭进. 3-6岁儿童攻击行为现状和教育策略研究[J]. 特立学刊,2014(6):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