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蕊克
柳市镇第十五小学,浙江 乐清,325604
摘要: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提高学生文化水平和综合素养的必要条件。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目前的教育现状,通过切实有效地教学方法对高年级语文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以下是笔者关于新课改理念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分析和见解。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
前言: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导致学生无法对学习提起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没有得到大幅提升,还对学习语文知识失去了积极性。传统的应试教育只能拔高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完全忽视了全体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随着我国新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也在随之发生转变,教育方式已由之前的应试教育逐渐转变成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
一、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教育阶段,小学生普遍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这一问题,实时地进行提问,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勾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有没有同学见过桂花?为什么文章叫桂花雨?你们见过桂花雨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在阅读一遍文章后,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简要描述,针对提问进行回答。教师还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进行视频、图片和歌曲的播放,让学生通过视觉的冲击感对课文内容留下深刻地印象。
例如,在学习《白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白鹭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白鹭的美,它小巧、玲珑、柔和。同时再播放一段其他鸟类视频或图片,如白鹤、大雁等,让学生区分这几种鸟类的特征。也可以出示谜语让学生猜:嘴长颈长脚也长,爱穿一身白衣裳,常在水边结伙伴,田野沟渠寻食粮。(打一动物)谜底:白鹭。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增加课堂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与实际相结合
真正的教学是源于生活的,它是通过实际生活来充分体现的。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不能只针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要让学生在完成课本知识的同时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扩充,让学习知识呈现无边际化,要让课本与课外读物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可以根据这篇文章的作者或文章中的故事、人物等,为学生推荐一些相关或类似的经典文章和书籍,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式的学习。学生在不断学习课外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有效的巩固课本中学过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面,还可以为培养全面发展地综合素养人才打下坚实地基础。
例如,在学习完《牛郎织女》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读一些关于我国古代传说的故事、文章,并要求他们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来描述文章的大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还可以在学习完《草船借箭》后,让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等名著,不断地让学生进行联想式学习,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经常带领学生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更多地文化知识,以《白鹭》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动物园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种鸟类的外貌特征、如何觅食和生活习惯等,可以在现场与他们进行互动,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在郭沫若先生的眼里,它是一首“精巧的诗”。提问学生在他们眼里白鹭是什么?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白鹭的外形、颜色等,通过这样的方式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学习语文知识的原动力。
三、允许差异帮助成长
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学生成长阶段,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的不同,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当教师发现问题时,应当尊重他们的个体表现,允许他们之间的差异,及时与学生进行联系和沟通,让他们不要害怕和逃避,引导他们正确面对,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完善和成长,针对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教师要时刻关注,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采取适合他们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他们可以逐步缩小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距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多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培养他们自主创新的能力和素养。
总结: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生动鲜明和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教师应当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文化修养,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呈现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殷勤.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7):1167-1168.
[2] 帅泽兵.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四个维度[J].语文建设,2020,(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