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ISA测试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2期   作者:张梦玲
[导读] :基于PISA视角下《课程标准》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重视,
        张梦玲
        常州市西新桥实验小学
        【摘要】:基于PISA视角下《课程标准》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重视,我们应该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进行更深层次地解读,并以此为基础,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小结出小学语文课堂上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得出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以更好地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进行指导,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
        【关键词】:PISA视角  小学语文  非连续性文本  阅读教学策略
        非连续性文本是最早出现在PISA测试中的一种文本形式,它是相对于结构完整、叙事性强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包括各类图表、各种导览图、实用性说明书等阅读材料。2019年秋学期,部编版教材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投入使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里,非连续性文本几乎随处可见,如何去更好地对非连续性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这是对小学语文老师提出的新挑战。
        一、基于PISA测试视角下的非连续性文本的深层解读
        PISA是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简称,它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的国际学生以检测评估学生的发展情况和应对未来生活能力的测试,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评估,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PISA的研究。受此影响,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也对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做出了要求:能够阅读较为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文本材料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但纵观《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它没能对非连续性文本做出具体的定义和相关的解释说明。在这种没有具体指导精神的前提下,想要去探究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无疑是不够明朗和透彻的。我们不妨试着在PISA测试的视角下,结合其领域、维度和批判性等鲜活特点,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涵义进行更深层次地解读,也许对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会有更大的帮助。
(一)领域的整合拓展
        PISA测试包含阅读、数学和科学等三大领域。我们在定义时,习惯性地直接将这里的“阅读”划分到语文学科中的“阅读”去,而忽视了这里“阅读”的本义。其实这三大领域相比起我国分科教学中的领域划分,有很大不同,它是将各科知识先进行整合、统领,再划分到阅读、数学、科学中去,它的内容相比语文中的“阅读”,更加宽泛和灵活。基于该前提,我们在进行策略探究时,更应充分了解到阅读的领域是基于各个学科的整合拓展,这对我们后期的教学具有旗帜鲜明的指导意义。
(二)维度的实践拓深
        在PISA测试的每个领域中,又涵盖了三大维度,即知识的运用与结构维度、运用过程维度、在现实情境中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运用维度。基于PISA测试,我们可以了解到其实这三大领域的基点都是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着力于人的全面发展,侧重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面对真实生活情境时各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维度的实践拓展给我们的提示是应在课堂上的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方法和策略,并在生活中运用,再折回课堂,再指向生活。通过课内外结合,不断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时,就必须有“学以致用”的思想,并以此为教学目的去组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
(三)思维的批判创新
        PISA的指标在阅读检测过程中也是在不断提升和改进的,在PISA2009的阅读检测中,指标由原来的五项(提取信息、形成理解、阐释信息、反思和评价文本的内容、反思和评价文本的形式)整合为三项,即进人和提取文本信息、整合与阐释文本、反思与评价文本,而这三项指标的核心集中到整合与阐释、反思与评价上。仔细研究我们就可以发现“整合和阐释”是对文本内容信息的提取和梳理,“反思与评价”则是将文本内容与自身的知识、经验或态度进行整合和筛选,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折射到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上,我们除了提取信息、梳理信息之外,更多的要指导学生不再仰望文本,以其为宗,而是跳出文本,以俯视的眼光和视角来对文本进行批判反思。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是在目标的引领和策略的指导下展开的,基于上述深层解读,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目前在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好好反思。
(一)缺乏阅读策略的指导
        受制于《课程标准》理解内容、提取信息的阅读取向,我们教学时往往将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仅仅停留在如何提取信息、得出结论上,却忽视了提取信息、掌握信息的方法和策略。如在部编版六上第六单元的语文园地中,有一个寻找最优化转乘公交的综合性学习。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基于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能够很快地找出最优化的路线,也就是说他们其实已经基本具备了提取到题干中的信息并进行整合,从而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的能力。但是,学生今后都要走出校门,成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他们除了具体上述能力以外,更需要的是提取信息的方法和策略的能力。而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和内容实在太多,且衍生性强,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将所有的非连续性文本都一一涵盖。因此,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方法和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缺乏学科整合的意识
        从非连续性文本领域的整合拓展,我们不难看出,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指向生活的实用性文本,其阅读教学应该和其他学科诸如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一起联合起来,促进学科整合融通,不仅能提高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对于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也有着重要作用。但在非连续性文本的实际教学中,更多的教学只是集中在语文学科上,缺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学科整合意识。非连续文本存在于各个学科之中,我们应当将各个学科中所呈现的多样化文本作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和课程资源,形成和发展学科整合意识,才能提高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三)缺乏反思批判的思维
        在《课程标准》中,非连续进文本的阅读只强调要培养学生理解文本、提取信息形成结论的能力,但由于结论仅仅局限于文本之中提取,思维受此影响便只能在文本中打转,缺乏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是求真的利器和创新的基础,是独立创新和科学决断的前提,是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重要技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高中学生提出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勤于反思的要求。可见批判性思维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的眼光更应放长远些,要从小就开始培养该能力。如果我们让学生的思维只是限制于文本本身,缺乏必要的反思、批判,常此以往,这样的教学只会阻碍学生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各项能力,阻碍他们融入现代生活。
三、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总结一些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
(一)融会贯通,联动高低学段
        《课程标准》中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目标不是从最初的一、二学段开始的,而是仅仅设定了三、四学段的教学目标。如果我们认真去研读一、二学段的教材,可以发现其实第一学段就已经在为学习非连续性文本打基础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让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第一学段就开始萌芽。在第一、二学段,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课本目录、插图和一些简单的表格等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指导教学。
        如部编版教材一上,目录就是很明显的非连续性文本——这里的目录被分为两部分,左边部分是插图,右边部分是课题,插图所画内容是对课题的统领概括。学生在阅读时候教师就可以稍作指导:左边的插图和右边的课题有什么关系?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这样层层递进、拾级而上,到了第三学段,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学生早就有了了解,学习起来也会更为容易。更重要的是,在第三学段的学习中,我们更要注重的它的学段目标,以及其与第四学段之间的渗透与过渡,为学生升入中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以致用,促成方法引领
        非连续性文本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侧重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教会学生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一种综合性阅读教学,主要体现在能在生活中解决问题,有完成任务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是方法和策略的叠加和累计。因此,学习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归根到底,就是要学习阅读非连续文本的方法和策略,在生活中能够活学活用。这是非连续性文本领域的整合拓展和维度的实践拓深的要求,更是现代生活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在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习得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和策略,再通过练习,将阅读的方法和策略转化为生存的能力,在生活中去加以运用,使生活能力定型。
        笔者曾经以“怎样去看一场电影”为专题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设计方案。学生先在地图上进行搜索,离自己家最近的电影院在哪里,选择好电影院,设计好最优乘车路线;接着他们要在网络上搜索电影院所在综合商业体主要的功能区分布,并绘成一张功能区分布图;最后以图表的方式,用自己的话向同学们介绍自己设计的路线。在此方案的设计中,学生需要阅读像地图这样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通过比较,找好乘车的最优路线,以尽量节约时间。最后还需要画出具体的思维导图,在班上为其他同学进行讲解。
        综合下来,在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以教材为主阵地,以生活为导向来向外拓展;其次要在生活中开发有效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资源,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蓄力;还可以以综合性学习为契机,开展非连续性文本读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运用中巩固能力。
(三)审慎批判,提升育人价值
        非连续性文本具有隐匿性、非连续性和碎片化的特点,学生在阅读时需要去整合阅读碎片,提取有效信息并得出结论。但由于结论仅仅局限于在文本之中,因此思维受此影响便只能在文本中打转,在教学非连续性文本时,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紧扣材料,说说解决问题的策略,指导学生跳出文本,以俯视的眼光来看待文本,说说自己心中的想法。这是脱离文本权威约束的更具育人价值的批判性思维,是阅读的最高境界,更利于学生独立思维的形成。
(四)注重反馈,诊断能力提升
        平时在教学非连续性文本时,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反馈的信息梳理。通过学生所反馈的信息,诊断教学,改进阅读教学策略,找到更适和学生的方法,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还要在教师和学生不断地摸索和适应中慢慢明朗化,在全国范围内新“上岗”的部编版教材,将会给教师更宽广的舞台和更具指导意义的阅读载体去深入研究和发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会慢慢渗入学生生活,成为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重要技能。?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年东,荣维东.从PISA测试看课标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J].语文建设,2013.13.
【3】李茜. 开阔视野,让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从第一学段萌芽[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