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红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中学644500
摘要:高中是学生学习生涯中很重要的阶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高中语文作为三大学科之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语文。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语文学习中运用合理的有效评价机制,充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
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师生之间产生更多有效的互动,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或者设置题目后,需要跟进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对完成的内容给予认真的评价,这将对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产生很大的帮助。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正确的评价,给与学生充分的鼓励,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教师的评价中,要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激励和对问题的明确性指导意见。让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教师的评价意见,并改正自己的问题。另外,教师的评价也要对学生产生启发作用,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有时候教师的评价会让学生与教师进行积极的沟通与探讨,这种积极有效的互动,让语文教学氛围更加的积极向上。
一、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高中时期的学生,学习的差异化比较明显,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基础不同,这就导致了他们接收问题的能力不同。所以,教师在布置问题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给与评价。对于语文学习水平较好的学生,教师在评价的时候,可以将学生的问题及不足以提问的方式指出,让学生自己进行反思,找出问题的所在。以这种方式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产生积极的研究和探讨,另一方面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自行查找问题,可以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好的弥补自己的不足。对于一些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评价中明确的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同时给予学生鼓励的态度,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动力,并能积极主动的改正自己的不足。例如,学习《沁园春 雪》这篇课文时,教师分别找同学进行朗读,在朗读过后,教师根据诗词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问题需要从浅入深,逐层分析提问,这样就可以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问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联系上下阕的内容,看看此句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答:“承上启下”,教师评价:“很好”。通过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思路,一步步的掌握这首词的意境。
对于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评价环节,可以让学生提高对语文的兴趣,打开学习语文的新思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行的查缺补漏,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语文知识点的不足之处,扩展自己的语文学习范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语文课堂上,更加专注于语文的学习,从而提高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
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启发式评价
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学的掌控力和遇到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价值观具有一定的认知力。但是由于所处的环境和年龄段的限制,让他们思考问题还是比价单一和些许的幼稚。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来掌握每个学生的不足之处。教师的问题不一定是需要全部围绕教材内容来进行,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来延展知识点,教师通过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题角度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再拿《沁园春 雪》这篇课文来举例,教师可以这样问:对于这首千古绝唱,曾经有人对它进行了高度的赞扬,其中有“才华倍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同学们可以想想看,它是由《沁园春 雪》中的哪两句演化过来的?学生回答:“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通过这种形式的问答,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提问及评价,可以让学生进行多角度立体式思考问题,构建完善的语文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多看多想。
三、对学生解题思路给予鼓励性评价
对于高中生的引导方式和小学生是有所不同的,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方法,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给出否定,要先肯定学生回答中的可取之处,在引导学生考虑改变下思考问题的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树立足够的自信心,这样学生才愿意继续去研究问题。 特别是对那些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或者是语文基础差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多提问他们,并对他们进行鼓励性的评价,从而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和热情。
结束语:运用有效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进行充分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找到语文正确的学习方式,进而让学生感受语文的无限魅力,同时,也让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优化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存新.对中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反思与构建[J].中国商界(上半 月),2016.10:19-21
[2]费春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评价[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8:173